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死国:为国捐躯。这几句大意是:谁能不死?为国而死,是大忠大义。人谁也躲不过死,但死有不同。有为己死,有为友死.而唯以为国而死最为高尚.是大忠大义之死。这几句表现丁对为国而死者的极高赞扬。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宋·陆游《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楚亡于秦。想复仇的楚国遗民唱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这里为陆游借用。堂堂:盛大貌,这两句大意是: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还能报仇雪恨,灭掉秦国,哪有堂堂中国无人抗金之理!这两句以对比、反问的笔法借古喻今,抒写了抗金复国的壮志,表现了对民族力量的自信,基调是高亢的。但从作者所借用的民谚中,从“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对比中,依旧可以体味到这种高亢的基调中仍夹杂着悲怆的音弦,带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金错刀行》清·刘岩《杂诗》。躬践履:意为亲自实践。一何:多么。这几句大意是:读书虽然是可喜的事,哪里能比得上亲自实践?积贮钱财而不积贮书籍,死守财物多么令人鄙夷!此条前两句阐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后两句谈论积金与积书的关系,两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作者力图通过这几句诗表述自己的观点: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读书,只读书不如读了会用于实践。此条表现出正统懦士的重视实践、重视德行修养的观点。而轻财重学、学以致用又是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清代学者 刘岩 《杂诗》宋·王应麟《三字经》。这几句大意是:生养孩子而不使他受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而又不严格,鄢是教师懒惰的过错。此名句强调教育和严格管理,阐述。“父”与“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前一个“教”字应该包括两层含义:实行人格教育与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为父的责任。救师则要对学生负责,严格管理,尽心尽职。为父、为师,决不允许逃避这义不窖辞的社会责任。此名句是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即形成的教育传统,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南宋官员、学者 王应麟 《三字经》春秋·孔子《论语》孔子以四方面来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献典籍,“行”指社会生活实践,“忠”即忠诚,“信”即诚信。在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中,诚信占了两项。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本句大意是:人不能够不跟随老师学习。该名句强调,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一切事都无师自通。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十分聪慧的人,也必须向别人学习。“就师”就是“从师”拜别人为师,或跟随别人学艺。人如果不就师、素质就很难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一句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属于一种格言式的语言。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弁传》。竞:终于。本句大意是:有志气的人终于会把事业完成.耿弁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开国功臣。他在南阳时曾建议刘秀讨平齐地强敌张步;后来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张步,齐地悉平。刘秀认为耿弃的功劳大于西汉韩信当年平齐的功劳,称赞耿彝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从此,~成了著名格言,用以说明只要有志气,事业终于成功,干百年来为人所习用。荀子《劝学篇》说。“懊而舍之,朽术不折;镇而不舍,金石可镂”,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的道理。现可以此句勉励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完成时代赋予自已的使命。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耿弁传》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几句大意是:世上奇异雄伟、珍奇怪异的不平常的景象,常在险峻遥远、人迹所绝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那里,不能观赏到那奇特的景象的。作者从普通的自然现象人手,分析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的事实。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险峰的结论,很富有哲理性。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坚忍不拨的毅力,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无法攀登“险峰”也无法取得任何成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唐·孟郊《游子吟》。寸草:小草。心:草的嫩芽,喻儿子之心。三春:春季。晖:阳光。这里的春晖,喻指母爱。这两句大意是:谁说小小草心吐露的绿意,能够报答得丁三春阳光的温煦呢?孟郊著名的《游子吟》全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最后两句用比兴双关的手法,表现游子对母亲的心意无论怎样炽烈、诚挚,都不能报答母亲对子女的厚爱于万一,语出肺腑,真挚感人。这两句常被引用来说明儿女、学子的区区心意难以报答父母、师长宽博深厚的恩泽。
唐代诗人 孟郊 《游子吟》明·于谦《观书》。这两句大意是:书籍像个多情的老朋友,不管清晨、黄昏,也不管是忧愁或快乐的时侯总要和他亲近。此句采用比拟手法,把书本比作故人,无论何时何地,总能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这种手法把简单枯燥的读书活动写得充满生趣与人情。它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文人与书本的关系,活泼、生动,具有浓重的主体色彩与较高的艺术性。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 《观书》宋·陆游《万卷楼记》。经:指懦家经典。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当以一种经书为中心,把一种经书真正读通,就一通百通了。这是陆游著名的治学主张,谈的是读书精与博的辩证关系。读书宜精不宜滥,为了使“一经”达到“精通”的程度,又必须博览,这个“博”并非泛滥无归,而是以约御博,博中有精,紧紧围绕要“通”的“一经”去博览。如要读通《诗经》,就必须训诂名物,通古今异音,不能不读《尔雅》;必须明了礼制服饰,不能不读《礼记》;必须清楚《诗经》中引用的历史典故,不能不读《春秋》。如此等等,旁征博学,目的是为了读通《诗经》。这样把《诗经》读熟了,精通了,你也获得了丰富而广博的学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很值得学习。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万卷楼记》清·袁枚《随园诗话》。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样啊!这是袁枚的经验之谈。他说:做学问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自高自大和见识浅薄。他打比喻说:“自高者如峭璧,时雨过之,须臾溜散(指雨水从峭壁表面流散),不能分润(不能浸透滋润到内里):自狭者如瓮盎受水(像大腹小口的陶器盛水一样),容担容斗,过其量则溢矣。~!旱九年而不枯(遭受多年干旱也不枯竭),受八洲而不满(吸纳整个大地的流水也不满足)。无他,善为之而已矣(没有其他奥秘,只因为他们善于广泛深入地学习罢了)”。~比喻贴切,说理透辟,容易被人接受。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逆旅:旅店,招待旅客的地方。光阴:时间。过客:过往的客人。这两句大意是:天地是万物寄宿的旅店,时间是历史长河中过往的旅客。前句从空间上讲万物在变化,后句从时间上讲光阴在流动。两句形象地说明一切事物和时间在无限的宇宙中都不过是一个过程,这是符合辩证思想的时空观。作者认为,既然时空都在变化,浮生若梦,面对着阳春美景,自当纵情游赏,及时行乐。现在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们珍惜时间,在天地间干出一番事业;讲时空变化,也可引此名句。
唐代诗人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韩愈《幽怀》。但:只。四序:春夏秋冬四季。迭:连续。侵:推移。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总是悲哀时光太易失去,四季接连不断地向前推移。此名句表现一种伤时的心理活动。时光易逝,四季相迭,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引发过无数人的喟叹。韩愈抓取瞬间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共同的思想感情,选取角度较新,语言又十分朴素,因而独其风格,别有诗味。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