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这两句大意是:世事变移,盛衰易位。
虽指世事,内含哲理:任何事物必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往往是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可用以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论说世事沧桑。
更多 吴敬梓经典语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七寸:从蛇头向下七寸的地方,是蛇的心脏所在,引申为致命处。本句大意是,打蛇要打最要害的七寸部位,方可一举奏效。捕蛇时,要对准蛇的要害部位去打,方可一举奏效;否则受了伤的蛇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危险。所谓“断蛇不死,刺虎不毙,其伤人则愈多”(见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就是这个道理。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也可普遍使用这条规律,那就是要抓住敌人的要害,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以此句说明要打击敌人的要害部位是很恰切的。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本句大意是:再清廉公正的官员,也难以判断家务纠纷中的是非。家务纠纷难以处理,是因为家庭矛盾大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头绪纷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起来便是事,放下来就没事,外人很难弄明白。在当代的家务纠纷中,还含有两代人不同观念,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爱好的“代沟”,因而很难讲清谁是谁非。即使是清正廉洁的官员,也难以公平地处理家务矛盾。这句话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熟语。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本句大意是:夫妻之间没有隔夜的仇怨。这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夫妻之问吵架、拌嘴、闹矛盾,仇怨不会长久,不过一夜俩人就会言归于好,恩爱如除了。~虽是一句俗语,却是长期纵观社会生活现象而总结概括出米的经验之谈,它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因此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这句俗语使用率很高·每当走妻特别是年轻夫妻吵嘴、闹矛盾时,周围的人常常会劝解说“~”.希望他们很快和好。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割股:割大腿上的肉来给病人治病。本句大意是:医生恨不得割了自己身上的肉给病人医病。本句赞扬救死扶伤的医德,为了救护别人,不惜自我牺牲;也可用来比喻为救助他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本句大意是:畅开直说,无所隐蔽,无所保留。这句话表示一种爽快的讲话态度,今有“打开窗户说亮话”的俗语与此同义。可用以表示诚恳的心态和直爽的谈吐风格。
《儒林外史》更多 关于世事多变的经典语句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胜地:优美的地方。盛筵:华美的酒席。这两句大意是:风景优美的胜地不会永久存在,高朋满座的盛筵难以再次遇见。这两句主要在于感慨优美的光景不可多得,隐含着对“胜地”、“盛筵”的珍惜、依恋之情,可用以喻世事多变,聚散无常。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岑参《司马相如琴台》。这两句大意是:荒凉的琴台上只有明月映照,月色与汉时相同。本诗也是怀古之作。原诗为:“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诗中既有对司马相如的怀念之情,又有对风流一时的人物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巳的慨叹。此二句以人去台荒,只有皎沽的月光如故作结,指出只有自然是永恒的存在。诗作质朴无华,意境深远,使人想见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下,荒芜的琴台边徘徊低吟的情景。可用以抒发怀古之幽思,表现世事多变的惆怅心情。
唐代诗人 岑参 《司马相如琴台》唐·岑参《山房眷事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庭前的老树,不知道人世沧桑的变化,春天来时还依旧开放着往日的鲜花。这首诗全文是:“粱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前两句极写梁园的萧条、冷落;此二句说庭园中的树木依旧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明明是庭园萧条,满目凄凉,为什么春花依旧盛开呢?这是因为庭树不知粱园颓败,游人散尽,还依循自然规律,在一片废墟之中任自开放当年的繁花。作者借无知之物寄寓对繁华已逝的感叹,同时也用繁花满枝无人观赏,反衬出梁园的凄凉、荒寂。可用以抒写世事多变的惆怅情怀。
唐代诗人 岑参 《山房眷事二首》唐·李白《越中览古》。这两句大意是:昔日越王灭吴归来时,繁华的宫殿站满了如花似玉的美女,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原诗为:“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前三句将越王得胜归来时踌躇满志,骄奢逸乐的情景表现得非常充分。可以想见,当时的都城中,到处是穿着锦衣的战士,宫室内站满了如花的宫女,这是多么繁盛、欢乐、热闹的场面啊!末尾一句笔锋陡转,点出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盘旋在空中的鹧鸪而已。诗篇以大起大落的手法,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的感受特别深切。可用以抒发怀古之幽思,感叹盛衰的变化。
唐代诗人 李白 《越中览古》唐·李商隐《咏史》。三百年:指从孙吴立国(公元222年)至陈亡(公元589年),共三六七年,约称三百年。钟山:南京紫金山。据说诸葛亮看到南京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这两句大意是:三百年间,金陵一连换了好几个王朝,朝代的生命就像清早的梦一样短暂;钟山的险要地势,哪能挽救他们的灭亡!《咏史》是李商隐的杰作之一。原作为:“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诗人指出:从孙吴到陈亡,仅仅三百余年,但六朝诸代,相继更迭,恰似凌晨残梦,转瞬即逝,说什么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可险要的地势并未阻挡他们的灭亡。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骆豀生诗意》卷七)。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唐王朝也是如此,此二句可用以感叹世事多变,也可用以揭示地势的险要不能挽救反动统冶的灭亡这一规律。“晓梦”之喻,十分恰切。
唐代诗人 李商隐 《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