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骆宾王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风多:既描写蝉的处境艰苦,又比喻环境对自己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失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抑。这两句大意是:露太重使你难以高飞,风太多使你鸣声易沉。
骆宾王因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著名的咏蝉诗。作者以蝉自况,一语双关,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这两句诗字字在写蝉,也字字在写作者自己,蝉与我、物与我合而为一,混融不分,可谓“寄托遥深”。后人多引用这两句形容枉遭诬害打击,政治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
更多 骆宾王经典语句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神器:指帝位。檄(xi习):檄文,古代用于申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这丽句大意是,心里藏着坏主意,伺机篡夺帝位。此文作于公元六八日年。当时,武则天实际上已掌握政权,正在积极准备建立大周王朝,所以作者在文中申斥地~。现在可借用来揭露阴谋篡党夺权的野心家。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虺蜴(huiyi毁义):毒蛇。这两句大意是:像虺蜴一样狠毒,像豺狼一样凶残。可用来形容那种心毒手狠的恶人。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指易水。燕丹: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发冲冠:荆轲为燕丹复仇,赴秦行刺秦王,燕丹、高渐离等于易水送行,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两句大意是:就在这易水河边,昔日的荆轲慷慨悲歌,与燕丹作别,壮士们一个个感奋得怒发冲冠。这首送别诗为:“~。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中既没有说明送别的何人,也没有叙述离别的情景,并略去了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离绪别情。作品突兀而起,直入史事,借古慨今,抒怀咏志,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独辟蹊径,不陈陈相因的写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值得学习。
《于易水送人一绝》唐·骆宾王《晚泊江镇》。这两句大意是:荷花的幽香,送走了酷热的晚夏;菊花的清气,进人了金色的新秋。此二句写得十分精美。在炎热的夏天,当人们走到芙蓉池边,便会感到一阵阵沁人心肺的清香,夹杂着湿润的水气迎面扑来,顿时暑气全消,精神为之一振。在清秋到来之际,百花均已凋零,唯有五颜六色的菊花各放异彩,大展雄姿,仿佛秋天是它们迎来的。用此二句来描写夏末秋初的景致,再恰切不过。
《晚泊江镇》更多 关于蝉的经典语句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唐·陆龟蒙《蝉》。腹清: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故称“腹清”。何甚:没有什么比之更超过。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这里指蝉的翅膀。这两句大意是:蝉的肚腹何等清澈,一双翅膀薄得像不存在一样。诗人夸张地描述了蝉腹的清澈和双翅的透明,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玲珑剔透的形象,满含着诗人的称颂和叹赏。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蝉》宋·陆游《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这两句大意是:随风飘来的蝉鸣声乍断还续,在树枝间整夜地喧噪。这是一个初秋雨后的夜晚,暑热尚未完全退去,诗人移坐户外纳凉观月,然而蝉却不停地鸣叫,声声聒耳,此落彼起,喧嚷终夕。诗句中表面上只写蝉鸣,实际却含蕴着诗人的情绪。诗人也许思绪满怀,借观月以遣情,然而蝉却毫不知趣,喧嚷打扰,使诗人思绪更乱。诗句写物见人,含蓄有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荐士》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这两句大意是:早晨清亮地吟唱在沾着露水的绿叶之下,傍晚愁苦地噪鸣在洒着夕阳的树枝之上。诗人在清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的蝉鸣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清晨凉爽,露珠莹莹,诗人由此而感到蝉的鸣叫也是清丽悦耳的,像是在歌吟一样。夕阳西落时分,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天气已经很热,令人烦躁,而太阳却仍然在照射着,不减余威,诗人由此而觉得蝉的鸣叫也充满着愁苦烦躁,像是在杂乱地吵嚷。这种融主观感受于客观事物的描绘方法应借鉴。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