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泰山:山名。古时候的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受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本句大意是长着眼睛竟然不认识泰山。此句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多用来说自己眼力差,也用来说别人没有眼力,认不出有名望的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见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即使是泰山在自己面前崩塌下来,脸色也不变。原文说:“~,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讲的是“为将之道”。现在可以把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容那些心雄阻壮,冷静沉着,无论遇到什么突然的变故,出现什么危险情况,都能镇定自若的人。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唐·杜甫《望岳》。造化:指大自然。钟神秀:将神奇秀美集中于一处。阴阳:山南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北背日的一面为阴。昏晓:指明暗。这两句大意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风光集中在泰山,它的南北两面将昏暗和明亮分割得清清楚楚。这两句极写泰山的雄伟和神奇,气势十分壮观:它得天独厚,集“神秀”于一身;它耸入云霄,遮天蔽日,山南山北明暗色彩截然不同。这是咏泰山的名句,可用来形容高大的山岳。
唐代诗人 杜甫 《望岳》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十八。砥砺(dǐlì底厉):磨刀石。裳带:衣带。这两句大意是:泰山变得磨石一样小,黄河变得衣带一样细。这本是刘邦封侯时发的誓言,表明自己永不夺取功臣们的爵位,除非~。从本义来看,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黄河为喻,表现一种不变的决心。这个角度,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阮籍在这首《咏怀诗》中从相反的意义上化用了这个典故,用以感慨功名难恃,人生如云,世态变化莫测:“~,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为患害。”后世即以“砺山带河”代指功名。
三国魏诗人 阮籍 《咏怀诗》汉·班固《汉书·枝乘传》。溜(1iù六):小水流。单极之绠(gěng耿):单股的细绳。断干:勒断树干。这两句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单股的细绳可以勒断树木。俗语说:水滴石穿。水、绳之柔,能克石、树之刚,在于日积月累,长此不懈。量的增长变化,终于形成“穿石”、“断干”的质的变化。可启发人们在学业上也应在韧性的努力中寻找成功,也可说明“防微杜渐”的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枝乘传》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嵯峨(cuóé搓俄):高峻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早秋的泰山之顶仍然有夏天的白云在缭绕,使人怀疑是东海涨潮,白浪漫上了山顶。这两句诗形容泰山的高峻。作者想象很丰富,所用比喻新颖而贴切。诗句可用来描写高入云端的山峰。
唐代诗人 李白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粒小小的豆子塞住了耳朵,就连雷声也听不见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天则》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挟:持。超:越过。诚:实在。这几句大意是:若是让你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你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实在不能办到的事。~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泰山、北海是客观事物;人的能动性是主观的东西,让一个人挟持泰山超越北海,大大超过人的主观能力所能办到的范围,因此实在实现不了,而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后世常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比喻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的事,而是客观上无法办到的事。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