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诗》:指《诗经》。达:通达,通行不变。诂(gu古):原义是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以标准话解释方言字义,此处是解释的意思。本句大意是:《诗经》中的诗并没有通行的、一成不变的解释。由于各个时代评论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或所持的批评方法、批评标准不同,或审视的角度不同,因而历来对《诗经》中许多诗篇内容的解释颇不一致,甚至截然对立。现在这句话除了可供引用说明对《诗经》中的诗篇不必强求作一成不变的解释外,也可引用说明对其它文艺作品,亦应允许读者发挥合理想象或联想,作独到的理解和评价。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宋·欧阳修《定风雅颂解》。情性:指真实的思想感情。本句大意是:诗歌出自于人们的真情实感。本名句可供引用说明不仅诗歌,时且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或用于说明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能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性格。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定风雅颂解》宋·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题诗:作诗。好句:指感情欢愉的句子。本句大意是:多病的人写出诗来,自然没有轻松欢快的句子。这句虽是作者自言其身的,但也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供说明作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对作品的影响。
宋代诗人 陈与义 《定风波》唐·房玄龄《晋书·孙绰传》。掷:投,扔。金石声:指语言铿锵有力,读来和谐响亮。这两句大意是:(作品中的语言)扔到地下,应当发出类似钟磐般的声响。大石坠地,铿然有声;金属相击,丁冬作响。且古代有用金属和石头做成乐器的,如钟、磐等。晋人孙绰曾作《天台山赋》,文辞优美,声调铿锵-范荣期看了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指出好的作品应当具有的语言特点。可供论述在文学创作中除要求内容充实外,还应力求语言准确有力,悦耳动听;也可引来赞美某些文学作品语言铿锵有力,和谐响亮。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孙绰传》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这两句大意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性情面貌,人人都不一样。这两句说明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各具风格,各具特色。作者在这两句之下举例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李白的诗歌反映了作者蔑视权贵的精神,因此读李白的诗,就像见到他把达官贵人看作丢弃了的鞋;杜甫的诗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胸襟,因此读杜甫的诗,就像见到他感事伤时。由此可见,作家的胸襟抱负,思想性格,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
清代诗人 沈德潜 《说诗啐语》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少:指语言简练。总:总括。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这里的“灼灼”、“依依”、。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气:气质,气势。神:精神,神韵。好的作品,要求气势顺从意旨而畅通,做到神韵与意境融会合一。
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 《艺苑卮言》清·刘大櫆《论文偶记》。备:详备,多。本句大意是:文章中须用众多而恰当的虚字,淋清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才能做到神态毕出。~是写文章的经验之谈。常言说:实字表意,虚字持情。上古时期,文字产生不久,实字多,虚字少,所以《尚书》的文字就佶屈鼙牙,艰涩难懂。到了孔子时,虚字多了,之、乎、者、也、矣、焉、哉大量运用,所“以《论语》中无论写景,记人、议论、抒情都生动传神,曲尽其妙。文学史上的大家名著,都善于运用虚字,更是不用多说。此句可用以说明虚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文人 刘大櫆 《论文偶记》北朝·周·庾信《哀江南赋》。这两句大意是:穷愁潦倒的人想在作品里表达自己的心声,劳碌辛苦的人想在作品里歌咏自己的经历。这两句承《春秋公羊传》何休解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来,反映了文学作品和作者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关系,论述文学的社会性时可以引用。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哀江南赋》宋·王安石《上人书》。有补于世:指对社会有所补益。这两句大意是:写文章务必对国家、社会有所帮助、有所补益才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有社会功利价值的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宜泄作家个人的某些情怀,要尽可能地与社会现实发生广泛的联系,为社会现实服务。这两句体现了王安石文贵致用的文学主张,可供论述作家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文学作品要有一定时社会价值时引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上人书》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指杜甫的诗。韩集:指韩愈的文集。倩(qiàn欠):请。麻姑:据《神仙传》载,仙人麻姑手似鸟爪,尖而多叉,最适合用来搔痒。这两句大意是:在忧愁苦闷时读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就像请麻姑在身上痒的地方抓挠一样痛快。杜诗韩文,是诗歌、散文领域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阅读它们,往往能使人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杜牧这两句诗以奇特而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人们阅读杜诗韩文时的审美感受,深刻、贴切而又富于幽默诙谐的意味。既可用来评价杜诗韩文的高度成就,又可化用其义,形容人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痛快淋漓的心情。
唐代诗人 杜牧 《读韩杜集》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庾信:字子山,北朝末期诗人兼辞赋家。他的艺术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对诗歌形式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对唐代诗赋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这两句大意是:庾信的作品到了晚期更为成熟,他的笔锋雄健,气势凌云,纵横挥洒,无不如意。此名句是对庾信的文学评价,后一句也可借来评价其他优秀作家纵横捭阖、气势不凡的作品。
唐代诗人 杜甫 《戏为六绝句》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十八。词家:泛指诗、词作者。累:牵连,连累,这里意为使得。汝:你,泛指读者。这两句大意是:作家从来不有意地寻找知音,但他们的作品却能使人千百回带泪吟咏。这两句以夸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作家虽不是有意寻觅知音,但他们作品中的感情却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给自己带来许多知音。可供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已亥杂诗》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西昆:原指宋初流行的一种诗风,此指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郑笺:《诗经》虽有毛公作传,仍难读难懂。后来到了汉末,郑玄又为之作了笺注,人们阅读起来才比较容易理解。这两句大意是:诗人们都喜爱李商隐的诗写得华美,只是遗憾没有人像郑玄给《诗经》作笺那样给他的诗作注解。原诗前二句为:“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毕年。”北宋初年,杨亿、钱惟演等人作诗,极力模仿李商隐,讲究词藻,堆砌典故,注重对仗,当时称这种诗风为“西昆体”。因“西昆派”诗人推崇李商隐,后人遂称李为西昆之祖。李商隐的诗虽情思绵邈,语言华美,但内容往往隐晦艰深,朦胧难明,因而元好问感叹地说:“~”。这两句可供评价李商隐诗时引用。也可只引用后一句,说明或形容有些文学作品含意隐晦,难于理解。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