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长卿《送严士元》。这两句大意是:日暮时分,友人解缆起帆随着江水远去,我的心也万里相随,飞到了碧草遍野的湖南。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市)人,作者的朋友。这是刘长卿送严士元到湖南去的赠别诗。上句写落日去帆,是送别时的实景;下句写朋友所往之地,是想象中的虚景。但无论是“江上孤帆”的眼前景,还是“草绿湖南”的意中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里面都渗透着真挚的友情和难舍的离情。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严士元》见唐·李白《送别》。云帆:白帆。这两句大意是:望着白帆远去直至消失不见,只见夕阳下的长江空自流来。这两句写送别,和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但前者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友人孟浩然顺江扬帆而下,人随水去消逝于水天相接之处;这首诗则是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友人溯江西上,“浔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是人、帆西去,长江东来。因此,不说“云帆碧空尽”而说云帆“不相见”;不说“长江天际流”,而说暮日照耀下的长江“空自流”来。
唐代诗人 李白 《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青眼:原指用黑眼珠对人正视,用以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这里指柳叶,语意双关。这两句大意是:我心爱的人就要离我远行了,寄语西河岸边的柳叶,深情地望着他与我一起为他送行吧!这是老夫人准备送张生赴京赶考时莺莺的道白。西厢相会不久,老夫人就察知了莺莺与张生结合的事情,无奈把莺莺许配张生,然后又逼张生上京应试。情人相别,莺莺无限痛苦,对张生不尽地缱绻,万般的惜别之情无由发泄,唯有托于杨柳,请柳叶与自己一起为张生送别。此两句以有情托无情,更见有情者之挚情。可用以表现送别。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淮上:此指扬州。潇湘:今湖南一带。秦:今陕西。这两句大意是:离亭别宴上笛子吹奏起象征离别的《折杨柳》曲,在沉沉暮霭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天南地北,各自一方。这首诗全文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羁旅飘泊,客中作别,已够令人悲愁;加之风笛暮霭、离亭别宴等物象,更加使人伤情;况且此地一别,南北异途,后会无期,怎不教人销魂!所有这一切都在这朴直的叙述语气的结句里得到充分的表达。如此结尾,别开生面。
唐代诗人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唐·许浑《谢亭送别》。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北,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西楼:指送别之处谢亭。这两句大意是送别友人之后,因心绪不佳,不胜酒力而睡去。日暮酒醒,风雨满天,友人之舟早已远逝不见踪迹,自己怀着孤寂的心情,默默走下西楼。全诗是:“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言别情,只写景物,通过风雨凄迷之景的烘托宣染,已把凄黯帐惘的情怀表现出来,这样的结尾更富含蓄性,有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写作当知此法。
晚唐诗人 许浑 《谢亭送别》唐·韦应物《送王校书》。江浦:江边。这两句大意是:送君送到江边,人还未去已令人深感惆怅;诗人走之后,又登上西楼看那远去的风帆,愁苦之情更令人难堪。人未行已感惆怅,人已行则惆怅更甚;送人送到江边已见情谊之深,人走后卫登楼眺望,更见情直深长。诗人用更进一层的手法写离情,十分感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送王校书》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这两句大意是:满江的春色不肯把远行的客人留下,葱绿的青草伴随着马蹄送客远去。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然不会停下来劝客驻足,倒是青草有情,遍地皆绿,伴送行客的马蹄向远方走去。本写惜别,但不直言,而是通过眼前江春不留,青草相送的景色,曲曲道出,便显得生动有致,匠心别具。这种别致的抒情方法,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唐·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这两句大意是:友人的离帆随着夕阳一起消失在千里之外,眼前只剩下一片连接天涯的秋水。这两句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景写情,富于含蓄,可用来描写水边送别的情景。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唐·刘长卿《别严士元》。这两句大意是:微雨飘零,沾湿了人的衣衫,但雨丝细得看也看不见;轻风吹拂,树枝上坠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原诗是以这两句渲染朋友惜别时相对无语、依依难舍的离情别绪的,在静默中有一种缠绵、惆怅的意味。现在可用来描写晚春景色,或用来抒写雨送落花时人们普遍感到的淡淡的春愁。
唐代诗人 刘长卿 《别严士元》唐·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这两句大意是:今日为你送行,要尽兴而醉,明朝分手相忆,已经相隔遥远。今日送君,近在咫尺,还可以共饮一醉。“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情谊非同一般。而此地一别,天各一方,今日的共饮已成明朝相忆的内容,那时征途漫漫,相距遥远,相见已不可能。因此,今日饯别更显得宝贵,须尽杯中之物,一醉方休。此联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境相近,惜别之情包含于劝饮之中,写送别之情可作参考。
唐代诗人 贾至 《送李侍郎赴常州》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这两句大意是:江水连天,树影随流动的江水不断映入眼帘;远山绵延,被阴沉带雨的乌云遮去了一半。此词是词人送友时所发的人生感慨。其上片云:“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此条对仗工稳,炼字生神。“浮天水”对“带雨云”,“无穷树”对“一半山”,空间辽阔,气魄宏大。“送”、“埋”二字,别情依依,含而不露。两句既是触景生情,又是因情设景,故能气象雄浑,传情淋漓。这种方法,可为今天写作提供楷模。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明·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这两句大意是:千点万点的落花,落在那离人的一叶扁舟上;那一叶扁舟啊,把一片春色都载到江南去了。这两句是由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中“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两句演化而来。花落扁舟,则似春色载于扁舟。扁舟一去,则似春色也随之而去。春一走,剩下的当然是只有一片寂寞了。诗句是写送别,作者以“春”的过江寄托了人的别愁。托物抒怀,以景言情,情融于景,是这两句诗的重要特色。这种抒情方法应该学习,也可化用来抒写春日送别之情。
明代女诗人 陆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明·李梦阳《别徐子祯卿得江字》。啼庙日:鷓鸪在黄陵庙口啼叫。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胡畔。斑竹:紫竹,竹身有紫色或灰褐色斑纹。传说舜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皆成斑,故又称湘妃竹。这两句大意是:日落黄昏时分,鷓鸪鸟在黄陵庙前啼叫,清澈的湘江水和斑烂的湘竹影映照在船窗之上。这是诗人送朋友去楚地,想象他到楚地后的所见所闻,诗中充满了惜别之情。因为鹧鸪啼叫的声音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借以寄语楚地去不得,有盼其早归之意。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 《别徐子祯卿得江字》明·边贡《送马欹湖赴河南提学》。这两句大意是:临近岔道即将分别的时刻,请不要触动羁旅异域的他乡之感;我同你一样浪迹四方,也是飘泊无定之人。用自己的遭际和亲身感受去安慰对方,比空洞的说教更亲切感人,容易为对方感情所接受。这是安慰人的一种方法。
明代诗人 文学家 边贡 《送马欹湖赴河南提学》见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友人,娃元,行第第二。安西:唐中央为统辖西域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阳关:在河西走廊尽西头,甘肃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以南而名。这两句大意是:请你再喝干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往西行,穷荒绝域,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全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友人出使西域,长途跋涉,艰辛备尝。诗人临别再留,殷勤劝酒,这杯酒里浓缩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情谊,渗透着对友人的深情体贴,也包含着对远行者前路珍重的祝愿。离别时有千言万语,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丰富复杂的感情统统由这一句简单的劝酒词表现出来。这首诗唐人已把它谱曲歌唱,后人称为“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因为它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所以《阳关》、《渭城》几乎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它的知名度、引用率很高,现在写与友人惜别诗文时还常常引用它。
唐代诗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