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这两句大意是:尘世污浊,最难逢是张开口纵情欢笑;菊花黄艳,须满头插戴尽兴归来。
《九日齐山登高》原诗为:“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作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思想。此二句写诗人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浮起了难得的笑容。正因为在世俗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紧张,整个社会污浊黑暗,难得一笑,所以应兴致勃勃地折下几枝菊花,插在头上,尽兴而归,才不辜负这大好时光。可以此二句描写心情抑郁时遇到赏心悦目的事物,偶然开心一笑的情态。
更多 杜牧经典语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本句大意是:暮春时节,其它花均已凋零,唯有梨花带着绿叶,独自送春归去。此句颂扬了梨花不畏暮春风雨,独自送春归去的风姿。古来文人学者,多以伤春悲秋为题材吟诗作赋。在他们笔下的暮春景物,不是“风雨”,便是“落红”,往往充满凄楚伤感的情调,而此句却以积极的态度去“送春”,绐人以乐观向上的启迪。尤其一个“独’字,仿佛是力排众议,鹤立鸡群一般,更使人钦佩。可用来描绘晚春梨花,或借以颂扬特立独行的人。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唐·杜牧《鹤》。吊影:即形影相吊,形容孤独的样子。吊,慰问。这两句大意是:溪水边有一只没有侣伴的孤鹤,终日形容相吊。鹤的孤傲超逸,远离尘俗的形象宛然可见。“终日”是从时间角度写,喻其长;“溪边”是从空间角度写,喻其清。可用来描写孤鹤,或寄托孤高情怀。
《鹤》唐·杜牧《别鹤》。声断:声音消逝。这两句大意是:一只别鹤的哀鸣声在碧云外渐渐消逝,它的身影在明亮的月光中显得孤苦伶仃。前句写其“声”,是从听觉角度落笔;后句写其“孤”,是从视觉角度着墨。声“断”而影“孤”,凄苦之情状分明可感。可用来描写孤鹤。
《别鹤》唐·杜牧《睦州四韵》掩映:被山遮掩衬托。潺湲(chuányuán蝉原):水慢慢流动。这两句大意是:山野人家为山林草木遮掩衬托,若见若不见。人在山中,所到之处满眼缓缓流水,充耳水声潺潺,别有一番奇趣。此名句状写山行时的真实映象与感受。深山中人家为绿树掩映,给人以亲切感;那无处不在的流泉,更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描写山中幽景,记叙游山感受时可以借用。
《睦州四韵》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终南山。两相高:终南山与秋色两相争高。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峥嵘巍峨,秋色高远寥廓,两者竞美争胜,山之峻拔,秋之气势,相得益彰。南山是具体的,秋色则是抽象的。秋色的高远寥廓,易于会意却难以言传。诗人用以实托虚的艺术手法,以高耸入云的南山与高远无极的秋色作比,就使人较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同时也衬托出南山的峻拔气势。这一实一虚的比试,可谓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由此可以领略诗人别出心裁的构思方法及它给人留下充分想象余地的妙处。
《长安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