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王之涣 《凉州词》
唐·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传自我国西方羌族的一种竹制乐器。杨柳:指《折杨柳》曲词。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是古时通向西域的要道。《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两句大意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埋怨柳色不青呢?要知道春风从来吹不到玉门关外来。
《凉州词》是唐时就已广为传唱的名篇。全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前二句写边塞荒寒,后二句以春风杨柳寓征人归思,暗藏一个“怨”字。其中第三句故作宽解语一笔宕开,为末句托出“怨”情蓄势。这是写作上的顿挫擒纵之笔。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委婉蕴藉,悲中有壮。即使多愁难禁,也能自作宽慰,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心怀,所以此诗也成“唐音”的典型代表。
更多 王之涣经典语句
唐·王之涣《登鹳鹊楼》。依:傍着。尽:指日落。这两句大意是:夕阳紧贴山峰,缓缓沉下,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入海。诗人撷取黄昏山河最为动人的一刹那加以刻画:白日、苍海、青山、黄河。上有白日经天,下有大河贯地,景色壮美雄阔。加上后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贯注入诗人进取的激情与热力,富有深刻的哲理。现在写壮丽山河的黄昏景色时,可借鉴前两句,而后两句则常用来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奋进不止,成为人生理想追求的常用座右铭。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在这里意为“一座”,蒹寓孤单之意。万仍、仞(rěn任):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万仞”极言其高。这两句大意是:滚滚滔滔的黄河像条丝带远远地飞上云端,一座孤城坐落在高山之间。首句写的是诗人从黄河下游向上游眺望时的特殊感受:黄河由近而远,由下而上,天水相连,直上云端,这是一种非常开阔而又广漠的景象。在这辽远阔大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高山脚下的一座孤城。“万仞”与“—片”相对照,更显出山之高峻,城之孤危。孤城中的征夫远离家多,关山阻隔,思乡念远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就自然引出了这首诗的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用以描写边塞风光。诗句以河之远、山之高衬托城之孤,这种写作方法可资借鉴。
《凉州词》更多 关于边关将士的经典语句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朔气:北风。金柝(tuo拓):即刁斗。形似锅。有三脚,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以报更。铁衣:铠甲。这两句大意是:北风传送来刁斗报更的声音,寒挣的月光照射在战士的铠甲上。代父出征的木兰,经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急行军,已经来到边疆阵地,~两句写战斗岁月里夜间宿营警戒的情况。这里虽没有金鼓之声。没有战马嘶鸣和刀枪厮杀的场面,但从呼啸的北风送来的刁斗声中,从冷月寒光照射的不眠征人的铁衣上,我们已强烈地感受到了紧张的战争气氛,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战士们忠于职守、高度警惕的爱国精神。
《乐府民歌》 《木兰辞》唐·李益《从军北征》。碛(qì弃):沙漠。这两句大意是:(寒夜笛声)引起驻在荒凉沙漠中的三十万征人的愁思,一时间都在月下回首怅望故乡。全诗是:“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诗可与作者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读,~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样,都是通过笛声引起的征人的边情戍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李益 《从军北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弹奏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内容总是离不开关山难度、乡愁无尽的离别之情。诗句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的感情。尽管琵琶的曲调可以不断翻新,歌词却依旧离不开别情。这奏不完也听不尽的离曲,一次又一次地勾起征人无限的边愁,无聊赖中,惟有望着头顶的秋月和秋月下的长城怔怔出神。所以诗的下两句写道:“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名句可供写边愁戍怨时引用。
唐代诗人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