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王维 《观猎》
唐·王维《观猎》。
疾:原义是急速,这里有锐利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野草枯萎之后,猎鹰的目光显得特别锐利,很容易发现猎物;残雪消尽之时,马蹄踏在坚硬的路上,仿佛特别轻快。
原诗是写打猎时的情景。这两句中的“草枯”、“雪尽”如素描一样简洁、形象。“鹰眼疾”、“马蹄轻”又富于很强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观猎时的愉快、欣喜心情。可引用描写寒冬将尽时的景色。
更多 王维经典语句
唐·王维《酌酒与裴迪》。本句大意是:人情的冷暖如波涛一般反复无常。《酌酒与裴迪》原诗为:“酌酒与君君自宽,~。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诗歌揭露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此句将人情的反复无常比作起伏不定的波澜,波澜起伏于瞬间,人情变化于片刻,比喻精当,通俗易晓,把人情世态形象化了,易为人们所接受。
《酌酒与裴迪》唐·王维《少年行》。纵:即使。本句大意是:从军报国,奋勇杀敌,即使战死沙场,也会流芳千古。诗句歌颂长安游侠少年从军报国的壮怀,充满英雄气概。可用来表现自己为国效命的壮志,或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烈,或者歌颂坚持正义,同邪恶势力拼死抗争的人。
《少年行》唐·王维《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息明:憩息于树荫之下。这两句大意是:在树荫下憩息。一定要选择没有坏树的地方;到江河中饮水,一定要选择清洁的水源。郑、霍二山人息阴必选良木,饮水必择清源,其生活如此洁净,其品行之冰清玉洁可知。短短十个字,贤士的高洁形象已出.这两句写人的品行,全无抽象的语言,而是以二人所选择的环境作为村托,给人以具体的质感,可谓写人高手.可用于写人的高洁品德,也可用于说明良人须择地而处,其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
《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唐·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大意是:走到水的尽头,索性坐下来看行云流水。~二句有绝处逢生.困时再待良机的哲理.被后人誉为最得理趣的名句。诗句写诗人水而走,随意而行,不知不觉来到水的尽头。既然走到尽头.索性不走了.坐下来悠闲地看起云来。有随遇而安之意,流露出“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情趣。俞陛云《诗境浅说》认为:“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这是很有见地的。此二句诗中有画,理趣无穷,耐人寻味。用以写闲适的心境,随遇而安的心理.十分恰切。
《终南别业》唐·王维《从岐王过扬氏别业应教》。歧王:唐睿宗第四子李范,初封郑王,继改卫王,后改封岐王。别业:犹别墅。应教:魏晋以来,人臣以文字与天子属和曰“应召”,与太子相属和“应令”,与诸王相属和曰“应教”。这两句大意是:(作者随岐王游杨氏别业,饮酒谈天)因坐得久了,树上啼鸟换了,地下落花多了.不觉游兴阑珊,倦意袭人。两句诗写出一片闲适之情。《艇斋诗话》说:前人诗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维“~”。李嘉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荆公“细数落花应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读者需细细体味。
《从岐王过扬氏别业应教》更多 关于马的经典语句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四年》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衣(yì邑):动词,穿。轻裘:轻暖的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这两句话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齐国时坐的车辆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时代,人们穿着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故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乘肥马”也不能作“骑肥马”讲。到后世,骑肥马、衣轻裘已成为达官贵人优裕生活和华丽服饰的两种重要标志,如白居易就把轻裘肥马加以省略,以“轻肥”一词作为篇名,描写中唐十七宦官们的骄奢生活。“肥马轻裘”一词,现在仍活在人们的口头。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雍也》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本句大意是:马蹄踏过暮春的泥地,泥中倒有一半是落花。这句不说满地落花,而说马在路上所践踏的春泥里有一半是落花,从而将静景写成了动景,并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残春将尽的惋惜之情,十分美妙。我们应当注意学习这种委婉含蓄、曲尽人意的表现手法。可引用描写暮春之景或表达惜春之情。
唐代诗人 窦巩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春秋·孔子《论语·颜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春秋·左丘明《左传·宜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不应该用来抽打马的肚子(意谓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景公就发兵相助。伯宗劝阻景公,认为上天庇佑楚国,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意去攻打楚国,犹如~一样。“鞭长莫及”的成语即从此化来,但用法已与原意不同,意思变为:马鞭子虽然很长,但够不着马腹,因此用鞭抽打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借以比喻条件不足,力所不及。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宜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