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名言

1.春到人间草木知。

宋·张栻《立春偶成》本句大意是:春天降临人间,草木首先感知。春到人间.大地回暖.草木开始发芽、生长,所以说草木最早感到春的气息。此句与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含意相近,常以此说明春天与草木的依存关系。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张栻 《立春偶成》
2.人间何处不巉岩。

宋·苏轼《慧湖峡阻风》。巉(chān蝉)岩:险峻的岩壁,此处比喻世路的崎岖困难。本句大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哪里没有艰难和险阻?人生是曲折坎坷的,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遇到艰难险阻。但人毕竟是要生活下去的,不能因前进道路上的难险而退缩。本句抒发了作者人生坎坷的感慨,又暗寓着一种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达观而又顽强的精神。可用于表现人生的不平,又可以表达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慧湖峡阻风》
3.骨朽人间骂未销。

宋·刘子翚《汴京纪事》。本可大意是其人尽管已经死去,骨头早巳腐烂.但是人间唾骂之声依然不绝。原诗是写北宋末期的太傅王黼(fǔ府)、太师蔡京等奸佞误国,招致北宋覆亡,人虽已死,却留下人人痛骂的恶名。可用来形容罪恶昭著的人。

宋代理学家 刘子翚 《汴京纪事》
4.人间聚散似浮云。唐代诗僧 皎然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建筑学家和作家 林徽因
6.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本句大意是: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情。这句挖苦高司谏不知羞耻。可用来嘲讽、痛斥各类寡廉鲜耻之徒。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
7.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将:伴随。这两句大意是:孤云、野鹤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在人间居住呢?《送方外上人》原文为:“~。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诗作抒发了诗人希望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的心情。孤云野鹤,不受任何约束,可随意飘荡和飞翔,象征隐士生活的自由。生活在自由环境中的隐士,自然不愿在“人间”居住,因为这个“人间”就是礼法制度、晨钟暮鼓、一切限制的代名词。可用以描写隐逸的生活,抒发对自由的向往。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
8.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幽草:生于幽僻处的小草,这里有自比之意。天气久雨幽草难长,“天意怜幽草”暗含放晴之意。重晚晴:看重傍晚的晴朗天气。晚晴,比喻人生的晚年。这两句大意是: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机,仿佛天意对它特别怜惜;世间也特别看重人生的晚年。李商隐自开成三年就陷入党争的漩涡,一直遭到异党的忌恨与排挤,后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多少感受到一些人情的冷暖,同时也摆脱了党争的羁绊,精神上感到一种解脱,所以才有幽草幸遇晚晴之感。这两句可用以抒发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表现一种积极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唐代诗人 李商隐 《晚晴》
9.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这两句大意是:当天界里秋天临近的时候,在人间也感到月光特别清明。秋高气爽,故秋月最明,古往今来,人们特别欣赏秋月,就是这个原因。诗人想象天上和人间一样,也有春夏秋冬,可谓神奇。这两句适合于描写夏末初秋时分的清朗月景。

唐代诗人 杜甫 《月》
10.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宋·朱敦儒《渔家傲》[谁转琵琶]。芳草:香草,古代常用以比喻有美德的人,这里指志同道台的朋友。这两句大意是:知音太少了,人世间到哪里去寻芳草呢?这首词的主旨是“征尘万里伤怀抱”(上阙第二句)。~两句写远在天涯的抒情主人公感叹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流露了孤独失意之感。

宋代词人 朱敦儒 《渔家傲》
11.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这两句大意是:宰相家的布置豪华,生活僖丽,像神仙府第一样。在人们的传说和想象中,天上的神仙府是最华丽的,在人间,则唯有“宰相家”能与“神仙府”相比并,这就道尽了宰相家的豪奢。这两旬被用来夸饰宰相和相当于宰相地位的人家的富丽堂皇。

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儒林外史》
12.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静心回想园林中幽静的环境,闲适的生活,多么富有魅力!对比之下,人间确是不足眷恋的.此条写诗人追慕隐逸生活的心情,诗人把“园林”与“人间”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意在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反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黄文焕评此名句日:‘园林何尝非人间.然较之朝市,则天上也.非人间也。”(《陶诗析义》)这种象征对比手法在向往隐逸之中暗含对黑暗社会的痛恶.反映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1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北宋文学家 苏轼
14.成败论千古,人间最不公。清代诗人 袁枚
15.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台湾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余光中 《欢呼哈雷》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