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刘炳注。这两句大意是: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事,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此条是对“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筵之声”一条的发展,其目的仍然是颂扬专心致志的学习境界,但比前者更简约、更精警、更具有格言特征。因此也更上口,更易于流传。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邵 《人物志·材理》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不一:不专心于一艺。能:尽其才能。这两句大意是:不专心于一艺,就很难成为有专长的人;没有专长,就不能发挥一个人的才能。人要成才,成就事业,首先应该从“专”开始。专于攻读某一方面的书,使之烂熟于心,化为技能,由此触类旁通,事业可成,否则将徒劳无功。此条“不一”、“不专”、“不能”是三个范畴,三者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前者为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三者保持线性日果关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虽然质朴,内容相当丰富,是一条长于说理的名句。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这两句大意是:不是广泛地寻求而是专心致志,因而能够有所得;不是杂乱地学习而是专攻一艺,因而能够精通。此条从一个“侧面”入手,强调专心致志、用志不分的极端重要性。在“博”与“约”、“杂”与“专”的关系上,该名句立足于“专”、“约”,作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深化,反对不求甚解,蜻蜒点水。中国文化讲求“了悟”,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悟”出的一得之见,富有极强的哲理性。语言形式上两句均采用否定式,使哲理意味大大加强,而两句用同一句式出之,给人以整齐、严谨的印象,更增强了抽象思辨的理性效果。~对今人治学仍有借鉴意义。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魏相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劝学》见《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称六博,古时一种每方各有六子的棋类游戏。一说弈即围棋。数:《孟子注》说:“数,技也。虽小技,不专心则不得也”。这几句大意是: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如果不专心致志,也就学不到家。此条以下棋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弈者,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不肯遗漏老师教诲的每一个字;另一个虽身在课堂,心里却想着鸿鹄与射猎一类的事。学习的结果,两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轲总结说~。这种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然后阐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亦有较强的科学性。可化用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见《孟子·告子上》。鸿鹄:即天鹅。缴(zhuō灼):系着丝线的箭。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击射它,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说比如下棋,这只是个小技术。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听讲,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汉·刘安《淮南子·椒真训》。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调:能听。太山:泰山。这几句大意是: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注视某一细小的东西时,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当人的听觉集中在音乐欣赏之中时,即使像泰山这样高大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此条以两个生动的实例,传神地表现出当人进入专心致志境界时的客观状况。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当人的某一部分神经高度兴奋时,另外一部分神经则受到抑制。如果此时人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听觉神经高度兴奋,视觉神经则受到抑制,故能闻而不见。但是,本条并不立足于科学地说明这种现象,而是教导人治学或做事时要进入类似的境界,要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这样才能够有所成就。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椒真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