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名言

1.悦其名而丧其实。

战国·尹文《尹文子·大道上》。本句大意是:喜好虚名而丧失了真实。《尹文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宜王喜欢射箭,又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弓章绐左右侍臣看,侍臣们一一试拉,拉到一半都装着拉不动了,都说:“大王的弓不下九石的力量,除了大王谁能用这样硬的弓呢!”齐宣王听了很得意。尽管宣王所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量,而他一直到死都认为是九石的硬弓。三石,是事实;九石,不过是虚名。宜王是“~。”这则故事体现了尹文对事物要综名按实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当中,确有一些徒爱虚名而本无其实的人,他们自鸣得意,自欺欺人,其实是和齐宣王一样可怜而又可悲,永远被人嗤笑。

战国时代哲学家 尹文 《尹文子·大道上》
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盛名:很高的名声。副:符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名声很大,其实际未必相符。东汉顺帝永建年间,有个名叫黄琼的人,名望根高,不少大官推荐他到朝中做官,他推脱不去。后朝廷下诏,他才勉强应聘。有个叫李固的人仰慕黄琼,给黄琼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意在劝告黄琼不要做孤傲自恃、名不副实的人物。这两句现多用来批判某些徒有空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可用于谦指自己虽博得众人称誉,而实在不配。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3.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名:名声。啖(dàn淡):吃。这两句大意是:名声如同地上画的烧饼,不能吃啊。三国时期,荐举官职常以某人名声的大小而决定其官位的高低,这种重名不重实的选官方法带来许多弊端。魏文帝曹丕在举中书郎时下诏说“选举莫取有名,~。”成语“画饼充饥”即从此而来,现多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或比喻凭借空想来自我安慰。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4.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鸾舆凤驾不能使驽马健捷。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下》。厚酒味醇厚。鸾舆凤驾:指华丽的宫廷车乘。驽马:劣马。这两句大意是:用金盏玉杯盛薄酒,也不能使酒味变得醇厚芳香;用劣马驾华丽的宫车,也不会使劣马变得健壮轻捷。本质不好的事物不会因为美丽的外表、华贵的装潢和徒有的虚名而改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可以迷惑人们于一时,但终究不能使人永远受骗上当。那些不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真工夫,专在广告宣传包装装潢上费心思的人,永远成不了产品畅销不衰,饮誉海内外的大企业家。这一事理可以推广到其他各十方面。

南北朝时期梁皇帝 萧绎 《金楼子·立言下》
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对联。这副对联,毛泽东同志曾引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画了像,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同时也扩大了这副妙联的知名度。这副妙联是明初江南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所作。一次,解缙与大臣学士参加一位朝官的寿宴,大家正在赋诗吟对之时,不学无术的锦衣卫帅纪纲走进来,他附庸风雅,硬充斯文,胡诌对联,并仗势拿人取笑。解缙走到纪纲面前,愿出上联“墙上芦苇……”向纪纲求教,纪纲张口结舌对不出来,解缙自续下联道:“山间竹笋……”纪纲明知这是讽刺自己的,但在大庭广众前也不好发作。此联妙在比喻形象,讽刺尖刻;从写作角度讲,对仗工整,具有对称的形式美,且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明代学者 解缙 《改造我们的学习》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