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名言

1.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王维《少年行》。纵:即使。本句大意是:从军报国,奋勇杀敌,即使战死沙场,也会流芳千古。诗句歌颂长安游侠少年从军报国的壮怀,充满英雄气概。可用来表现自己为国效命的壮志,或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烈,或者歌颂坚持正义,同邪恶势力拼死抗争的人。

唐代诗人 王维 《少年行》
2.一寸丹心惟报国。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报国;报效皇帝,忠于国家。已:止一这两句大意是:我报效国家的忠心坚持不渝.一直到死而后止。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即元有祐六年(公元1091年)五月十九日给哲宗皇帝上的奏状。当时皇帝欲把苏轼召还朝廷,予以擢用,而苏轼鉴于屡遭党人的诬蹈迫害,特别是“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至今心有余悸。今若被皇帝召还,必遭党人猜忌.引起祸患。为了全身远祸,苏轼上书皇帝,乞请到“重难边郡”,并表示“~”。这两句和诸葛亮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相近,表示为国家为朝廷竭诚尽忠,至死方止。现在表述报效坦国,忠于人民的决心时,~两句仍可以化用.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
4.愿效老牛,为国损躯。生物学家、教育家 童第周
5.同心报国,青史留名。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唐·崔颢《赠王威古》。行赴难:走向死难。共然:同是这样。这两句大意是:为报救国家而走向死难,自古以来都同是这样。以身报国,甘死无怨。古往令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是这样做的.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衍衍不息,绵绵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崇高的品德。这两句多用来颂扬以身报国的崇高品质,或表示向古来仁人志士学习,以身报国.死而无怨。

唐朝诗人 崔颢 《赠王威古》
7.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感时:有感于时事动乱。蒿(hao)莱:指草野,比喻民间。这两句大意是:感念时事动乱,立志报效国家,从民间拔剑而起。常青说:“国家兴亡,匹失有责”,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负有责任。当时局动荡,国家有难时,也都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能力.报效国家。这两句就表现了这种一旦国家需要,每个人不论贵贱,都应以身许国的思想。可用于描写那些虽是平民百姓,但在国难当头时勇于揭竿而起.以身许国的英雄人物。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8.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见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啼叫。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
9.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与其忍受屈辱地活着,不如为了报效祖国而英勇献身。

何香凝
10.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大臣 杨继盛
11.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朱德
12.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13.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 戚继光
14.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明末文学家 陈子龙
15.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唐朝诗人 李希仲
热门名言

1.雪的名言

2.自尊的名言

3.乐观的名言

4.梦想的名言

5.风的名言

6.老师的名言

热门经典语录

1.张小娴的经典语录

2.普希金的经典语录

3.纪伯伦的经典语录

4.范成大的经典语录

5.黑格尔的经典语录

6.周立波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