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橙松之注引《江表传》。长(zhǎng掌):滋长。这两句大意是:坏事不可积累,过错不可滋长。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干一两件坏事或有微小的过失看来算不得大问题,因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是,如果不引以为戒,不防微杜渐。而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恶为大罪,积小过为大错,最后不可收拾,引起了质变。因此,~和《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样,都有劝诫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基、胎:均指事物的开始。这两句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有个开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发的,都有一个由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幸福也好,灾祸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对于祸害的苗头,一开始就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发展。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于灾祸应注意防微杜渐,幸福的争取也应从细小处着手。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春秋·管仲《管子·权修》。微:小。邪:邪恶,坏事。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小事不注意,必铸成大错。可用于对谋事及修身的劝说。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权修》《晋书·王敦传》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敦传》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慑小:指要防微杜渐。治大:处理大事。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表现干防微杜渐上.聪明睿智表现于处理大事上。分析、判断一个人是否谨慎,足否聪明的标准,那就是在处理小事上是否谨慎,处理大事上是否明智。如果在处理小事上亦十分谨慎,说明此人在处理大事上更十分严肃,完全值得信赖;如果在处理大事上十分明智果断,说明此人考虑问题周密,才堪大用。若此人在处理小事上马马虎虎,处理大事上稀里胡涂,则肯定不足以信任。
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十二陵》唐·马总《意林》引《太公金匮》。道:指事物的法则、规律。微:小的事物。这两句大意是:说明大道理的法则,规律是由小的事物总结出来的;灾祸是由小的差错逐渐发展而成的。规律的形成是综合万事的抽象,小节不制而成大祸,同样起自微小。所以要在事物的萌芽状态就果断采取措施,而不待酿成大祸。可用于谋事。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岂:哪里。仞(rèn任):古以八尺为一仞。千仞,喻极高。坠:坠落。一毫:一根毛发,喻细微。这两句大意是:人们哪里知道从极高处跌落下来,往往是因为一些细小的差错。小的差错往往不被人注意而酿成大的祸害,如世界上许多空难的发生,航天计划的失败,往往出于某一仪器出现了细微故障。~两句说明失败多出在细小的疏忽中;防微杜渐,从小事抓起,才会走向胜利。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本句大意是: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这个比喻说明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形成都不是突然的,而是经过一定的过程和需要一定的条件。可用于说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可用以说明结果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现在常说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劝诫人们要注意防微杜渐。
明代小说家《金瓶梅》作者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纤纤(xiān先):细微。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汉·班固《汉书·枝乘传》。溜(1iù六):小水流。单极之绠(gěng耿):单股的细绳。断干:勒断树干。这两句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单股的细绳可以勒断树木。俗语说:水滴石穿。水、绳之柔,能克石、树之刚,在于日积月累,长此不懈。量的增长变化,终于形成“穿石”、“断干”的质的变化。可启发人们在学业上也应在韧性的努力中寻找成功,也可说明“防微杜渐”的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枝乘传》西汉·戴德《大戴礼记·礼察》引《易纬》。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毫厘:指极短的长度。缪(miù谬):差错,失误。这几句大意是:君子开始时就应特别仔细谨慎,因为开头相差虽仅有毫厘,结果就会相差千里。这几句运用比喻,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谨慎,特别是一开始就要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有丝毫差错。因为如果对于开头的小小失误不认真加以纠正,结果就会铸成大错。本名句可供论述防微杜渐的道理时引用。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礼察》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日以甚:一天比一天坏得厉害。防:堤防。日以滋:一天比一天增大。这两句大意是:衣服破了不补破处就天比一天坏得厉害,堤防漏水不堵塞漏洞就一天比一天增大。防微杜渐,消隐患于萌芽状态,是纠正错误,克服缺点的唯一方法,否则日积月累,酿成大祸,则不可收拾。可用于立身的劝诫。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申韩》北朝·齐·刘昼《刘子·慎隙》。由:因为。忽:忽视。这几句大意是:灾祸的发生,必然是由于积怨太多;过错的开始,多因为忽视细小的苗头。就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积怨太多,必遭报复,给自己带来灾祸;就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人们的过错,大多是由于忽视了坏事的苗头而酿成。所以人要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广结善缘,以免祸患;要注重问题的苗头,防微杜渐,以免铸成大错。
北齐文学家 刘昼 《刘子·慎隙》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若:像。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大物:重要的事物。过:过失。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这几句用于说明要防止国家动乱和衰亡,就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把动乱的祸根消灭在萌芽状态。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