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杨炯《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公家:《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后来常泛称政府为公家。这两句大意是:凡是衙门中的事情,只要自己知道的,没有一件不去做的。这里巧妙化用前人语句,使人浑然不觉。此一长处,值得学习。可用来说明乐于为国家和集体办事的思想品质。
唐代诗人 杨炯 《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靡(mǐ米):无。这两句大意是:高树没有荫翳,独树不成森林。高树无荫,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术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也可比喻人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崔骃传》唐·马总《意林》引《任子》。察:看,体察。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的智慧,不如众人的见解;一人的眼睛虽然看得仔细,但不如众人的眼睛看得清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再聪明的人,其智慧也不如众人的计议。因为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中国俗语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也是这个道理。可用于个人与集体力量的说明。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