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辛丑:指公元一零六一年,当时作者初任凤翔签判,临行时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从开封送他到郑州西门之外。坡垅:山坡田垄。乌帽:指苏辙戴的帽子。没(mò漠):隐没。这两句大意是:登高回首看望归去的弟弟,视线却被坡垅遮断,只看见弟弟头上的乌帽在远处时隐时现。苏轼弟兄感情特别深厚,从小在一起读书,没有分离过。这次苏轼赴任凤翔(在陕西)是第一次远别,困此特别难舍。苏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从京城开封直送到百余里外的郑州西门,又独自骑着瘦马、踏着残月返回。苏轼的心只想随着弟弟的“归鞍”一同回去。他登高回首,恋恋不舍地目送弟弟远去的背影,尽管“惟见乌帽出复没”,仍然久久不忍离去。诗句感情真挚,摹写入微,抒情色彩很浓。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鲁迅《题三义塔》经历劫难之后方能显现出真正的兄弟情谊。两个人若是有仇,见了面喝一顿笑两声,拍拍肩膀就化解了。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 《题三义塔》见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句大意是:(今日是重阳佳节)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必然会到山上去登高,也必然会每人头上都插上茱萸。当他们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感到少了一个人---远在异乡作客的我。这是诗人少年时代客游他乡,又逢重阳佳节,为怀念乡兄弟而写的一首诗。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最妙的是,本是自己佳节思亲,却说家乡的兄弟思念自己;说家乡兄弟思念自己,却又不直说,而设想一个个兄弟们登高遍插茱萸时想到少了一人的场面,把自己思念兄弟之情鲜明地突出出来。
唐代诗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秋·管仲《管子·心术下》。这几句大意是和颜悦色,善意待人,就会亲如兄弟;恶声恶气,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伤人。管子的这些话对当今的社交活动、公共关系和人际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售货员、售票员、服务员、接待员的同志们,也不妨把它书之座右,付诸行动,对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将大有好处。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心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