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名言

31.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欲:希望。恐:害怕。这几句大意是:作了好事急切地希望让别人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好;作了坏事唯恐别人知道,这一定是极大的坏。若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去作好事,自然不是真善;同样,若是作了坏事而又一味掩掩盖盖,销赃灭迹,定是犯有大罪。这两句用以告诫人们为善不要张扬,为恶不要掩饰,而要从速改正,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 朱柏庐 《治家格言》
32.官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这几句大意是:说我好,赞美我的,不值得让我高兴;说我不好,批评我的,也不值得为此发怒。为人应含蓄、深沉,不能喜怒形于色,“闻谤而怒者,馋之锇也;见誉而喜者,妄之媒也”。更应认识到,言吾美者,未必是关心我,爱护我;道吾恶者,未必是忌妒我,陷害我。所以不能听到赞美便沾沾自喜,听到批评就大动肝火。可以此二句说明人应具有的修养。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33.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恶(wù误):厌恶。自美:自身的行为端正美好,无可指责。自信:自己信守誓约。这几句大意是:要想别人不厌恶自己,必须自己先完美;要想别人不怀疑自己,必须自己先守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深感别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理解自己,因而失望、烦恼、抱怨.却忘了检查检查自已是否一切都做得很得体。这几句则要求自己首先从自身做起,再反过来要求别人。这种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可供论述严于律己的道理时引用。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34.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见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这两句大意是好人们贫穷命短,恶人们富贵长命。两句以对比的手法,从善者、恶者的不同命运,揭示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善恶颠倒,好歹不分的普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窦娥冤》
35.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蔡元培
36.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代官员、理学家 薛瑄
37.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清代教育家 申居郧
38.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共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三国·魏·徐干《中论·虚道》。贵:贵重,重视。迁善:改恶从善。这几句大意是:君子所注重的是:跟从好人好事唯恐达不到,改正恶行劣迹唯恐不彻底。我们虽非古时之君子,却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的当代人。迁善改恶,人心所向。可化用以说明对待错误应持的态度。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虚道》
39.神赋予我们恶的同时,也给我们征服恶的武器。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40.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誉:称道。毁:诋毁。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做好事的人,不用自己称赞,人们自然会称赞;凡是做坏事的人,自已不骂自己,人们自然会骂他。战国·庄子《齐物论》认为:“以物观之,贵贱不在已”。自已再夸誉,个人再贬低,都不能说明其真正的价值。故苏轼提出,凡是美的,人们自然会去赞美它。凡是丑的,人们自然会去责骂它。人人心中有杆秤,不会将美说成丑,也不会将丑誉为美。此二句说明誉毁不在个人,而在其本质是美是丑。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
41.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一个人要有立场,不可以没有是非黑白善恶美丑的辨别,就像命理和相貌是生就的一样,人也应该具有识别的能力。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42.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高隆:使他抬高身价。这几句大意是:美好事物之所在,就是受到玷污辱没,世人也不能使它低贱;丑恶事物之所在,就是有人鼓噪吹捧,使之抬高身价,世人也不能使它贵重。美恶是客观存在,既不为个人的夸饰或谤贬所变化,也不为舆论流盲所左右。凡是美的,即使是蒙受了污泥浊水,也掩盖不了其纯真美善的本质,就像俗语所说“乌鸦的翅膀挡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终将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同样,凡是恶的,即使是拼命地抬高其身价,冠以美丽的花环,加以显赫的地位,也不能掩盖其丑恶的本质,最终会受到唾弃,这几句说明善恶乃是客观存在,想以毁誉的手段压制扼杀或粉饰美化,都是无济于事的。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
43.女人最可贵的两种品质,那就是:辨别善恶的能力和羞耻心。意大利民族复兴时期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乔万尼奥里
44.赏及淫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

明·吕坤《呻吟语·刑法》。这几句大意是:刑赏必须正当。奖赏给予淫邪之人,那么正派善良的人不因受到奖赏而感到光荣;刑罚落到正派善良的人身上,那么奸恶歹人不因受到惩罚而感到耻辱。~说明邢赏乃实行法治之大事,不可不慎。刑赏宜信不宜滥,只有做到。赏无不信,刑无不必”。即奖赏真正该受奖的人,使受奖者感到光荣;施刑予该受法律制裁的人,使受刑者感到戒惧,这样才能达到刑赏的目的。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 《呻吟语·刑法》
45.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汉?王符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