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简介:北宋词人
贺铸经典语录
宋·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夜里做着回家团聚的梦,才忘记了自已远在天边。这两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笔法。从字面看,写的是“夜来归梦”,抒情主人公在梦中与亲人欢聚,“不知身在天涯”。加上“惟有”二字,欢意尽扫,怅恨顿生。原来,这位浪迹天涯的游子,日日乡思萦怀,愁苦不堪,“惟有”在梦中才有片刻解脱,梦醒后形单影只,自然强加惆怅。这种笔法让读者从反面领略词的意境,体察言外之意,抒情婉曲深沉,与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平乐》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梧桐半死:梧桐雌雄同株,古人称为连理树、合欢树,古诗文中常“梧桐半死”比喻丧偶。清霜后:指秋天霜降以后。这里作者以梧桐在秋霜降落以后半死,比喻自己在垂老之年丧妻。头白:这里是双关语,一则鸳鸯头上有白毛,故称“头白鸳鸯”;二则词人丧妻时已届五十,也到了白发斑斑的年齡。作者在这里以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与妻子不能白头偕老。这两句大意是:连理梧桐在秋霜降落后半死,头白鸳鸯在失去伴侣后独飞。贺铸一生屈居下僚,生活比较清苦。他的妻子赵氏勤俭持家,对丈夫关怀备至,夫妇间感情笃厚。贺铸五十岁左右,其妻亡故。作者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并传不朽。这两句以连理梧桐和头白鸳鸯作比,形象地刻画了妻子亡故以后自己的孤单、寂寞和衰颓。
《鹧鸪天》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一川:满地。风絮:随风飞舞的柳絮。这几句大意是:满腹愁绪就像那满地如烟似雾的芳草,还像那满城迷迷蒙蒙随风飞舞的柳絮,又像那梅子黄时连绵不断的阴雨。这几句在词中都是形容愁绪之多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意思是说,请问闲愁有多少呢?像芳草,像柳絮,像梅雨。古人有以山、水、草等物象喻愁的,大多只取一端。而词人在这里连设三喻,用几种具体事物极力渲染愁绪之多,显得新奇、形象、富于创造性。这在中国叫“博喻”,在西方称之为“莎士比亚式比喻”。由于贺铸这首词取喻精妙,为人称道,因此获得个“贺梅子”的雅号。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闲愁,但词人的设喻方法值得学习;用这几句来描摹秀丽的江南景色,不也很优美吗?
《青玉案》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凌被:形容女子走路轻盈,好像凌驾于水渡之上。过:来到。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十里,景色清幽,当时贺铸居住其间。芳尘;美人走路时扬起的芳香的尘土,比喻美人的踪迹。建两甸大意是:那步姿轻盈的羹人不来到横塘路,我只有目送地的芳踪渐渐远去。这两句写一见倾心而又一厢情愿的感情波澜。词人见到一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见曹植《洛神赋》)的美丽女子,便生倾慕之心。但对方并不知晓,只顾走自己的路。词人只能痴立呆望,目送她“芳尘”远去,直到消失。美人已经无影无踪,词人心中的感情波澜却不能平复,仍然满怀惆怅。这是一段来得突然而又没有结果的爱情,有类似遭遇者可以化用。
《青玉案》宋·贺铸《江城子》[麝熏微度]。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并没有下雨,然而春色已去,在那朦胧的月光下,落花满地。这首词写盼望情人来幽会时的心态情绪。主人公坐立不宁,几次怀疑情人已到院中,然而一直到日暮时情人仍然没有来。以上三句是这首词的结尾,是写景,又是抒情,胱朦的月色和满地的落花,描绘出一幅衰败凄清的景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对情人不至的失望、遗憾和怅惘。这三句可用来描写晚春傍晚时的景色,也可学习作者以景寓情的手法。
《江城子》宋·贺铸《捣练子》[抛练杵]。想见:由推想而知道。陇头:即陇山,为陕甘要隘,古时边防重地。戍(shù束):防守;长戍客指久戍客地的征人。授衣:古时九月制备寒衣,称为“授衣”。这两句大意是:料想在陇头长期防守的征人,在这该发放寒衣的时候也会想念家里的亲人吧。这首词写一个征人的妻子正在为丈夫“巧剪征袍”。她一面飞针走线,一面思念着久戍边地的丈夫,推想他在这授衣时节,一定也在思念正在家里为他缝制寒衣的亲人。这种从对方着笔的写法,表现了一种心心相印的相思,也给寂寞的思妇带来一些心灵上的安慰,显得特别情深意长。
《捣练子》宋·贺铸《杵声齐》[砧面莹]。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这里指代西北边地。戍(shù述):防守;戍人即守卫边防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征衣寄到玉门关就有万里之遥,戍守边地的亲人还在玉门关以西更远的地方。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思念远戍边地的丈夫的词。她将衣料捣洗干净,缝成征衣,洒泪题词,遥寄边关。她想到玉门关相距万里,而征人的驻地还在玉门关以西,千山万水,不知何时才能寄到,不知他是否来得及用这征衣抵御边关的严寒,更不知征衣到时,他还是否健在。种种忆念,种种忧虑,都蕴含在这两句之中。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首先极写边关的遥远,然后进而写征人驻地更加遥远。这种写法,把女主人公伤离怀远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充分。
《杵声齐》宋·贺铸 《踏砂行》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莲无人采摘,蜂蝶也不光顾,荷花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剩下孤苦的莲心。
《踏砂行》见宋·贺铸《鹧鸽天》[重过阊门]。挑灯:挑起油灯的灯心,使灯光加亮。这两句大意是:躺在空床上愁听南窗外的雨声嘀嗒作响,还有谁再来为我连夜挑灯缝补衣裳!这两句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由于贺铸生活清贫,亡妻生前经常在灯下缝缝补补,甚至大伏天就给丈夫缝补寒衣(见《问内》诗)。当时,作者夜晚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做伴,生活里充满了温情。如今,风雨凄凄,一灯如豆,卧室里永远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卧听凄切的雨声,哀思萦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又重现脑际,但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心灵里呼唤着“谁复挑灯夜补衣?”随着这一结句,贺夫人勤劳淳朴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绝的心声,一齐展露在读者面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这一生活细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鹧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