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盛名:很高的名声。副:符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名声很大,其实际未必相符。
东汉顺帝永建年间,有个名叫黄琼的人,名望根高,不少大官推荐他到朝中做官,他推脱不去。后朝廷下诏,他才勉强应聘。有个叫李固的人仰慕黄琼,给黄琼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意在劝告黄琼不要做孤傲自恃、名不副实的人物。这两句现多用来批判某些徒有空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可用于谦指自己虽博得众人称誉,而实在不配。
更多 范晔经典语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引谚语。掩:遮,捂。本句大意是:捂住自己的眼睛去捕麻雀。~和“掩耳盗铃”意思相同,说的是捉麻雀的人怕麻雀看见而飞走,连忙捂住自己的服睛;偷窃别人大钟的人,怕钟声响起来人家听见,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两个成语生动地讽刺了那种自己欺骗自己的人的愚蠢行动。
《后汉书·何进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疾:猛烈。本句大意是。其有经过猛烈的大风,才能知道什幺样的草是最强劲的。~原是议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的话。“光武谓霸日:‘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后世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酷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唐太奈李世民《赠萧瑀》诗云:“~,板荡识诚臣。”意谓经历动乱之世,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
《后汉书·王霸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弁传》。竞:终于。本句大意是:有志气的人终于会把事业完成.耿弁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开国功臣。他在南阳时曾建议刘秀讨平齐地强敌张步;后来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张步,齐地悉平。刘秀认为耿弃的功劳大于西汉韩信当年平齐的功劳,称赞耿彝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从此,~成了著名格言,用以说明只要有志气,事业终于成功,干百年来为人所习用。荀子《劝学篇》说。“懊而舍之,朽术不折;镇而不舍,金石可镂”,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的道理。现可以此句勉励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完成时代赋予自已的使命。
《后汉书·耿弁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枳(zhǐ止)棘:多刺的灌木或小乔小。鸾凤:凤凰一类高贵的鸟,相传它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本句大意是:枳棘这样低矮多刺的灌木丛,不是凤凰那样高贵的鸟类所栖居的地方。这句比喻杰出的人物不愿屈就局促的地方,也可用作谦词,说有名的人不肯到自己这小地方来工作。
《后汉书·仇览传》更多 关于徒有虚名的经典语句
战国·尹文《尹文子·大道上》。本句大意是:喜好虚名而丧失了真实。《尹文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宜王喜欢射箭,又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弓章绐左右侍臣看,侍臣们一一试拉,拉到一半都装着拉不动了,都说:“大王的弓不下九石的力量,除了大王谁能用这样硬的弓呢!”齐宣王听了很得意。尽管宣王所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量,而他一直到死都认为是九石的硬弓。三石,是事实;九石,不过是虚名。宜王是“~。”这则故事体现了尹文对事物要综名按实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当中,确有一些徒爱虚名而本无其实的人,他们自鸣得意,自欺欺人,其实是和齐宣王一样可怜而又可悲,永远被人嗤笑。
战国时代哲学家 尹文 《尹文子·大道上》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名:名声。啖(dàn淡):吃。这两句大意是:名声如同地上画的烧饼,不能吃啊。三国时期,荐举官职常以某人名声的大小而决定其官位的高低,这种重名不重实的选官方法带来许多弊端。魏文帝曹丕在举中书郎时下诏说“选举莫取有名,~。”成语“画饼充饥”即从此而来,现多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或比喻凭借空想来自我安慰。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下》。厚酒味醇厚。鸾舆凤驾:指华丽的宫廷车乘。驽马:劣马。这两句大意是:用金盏玉杯盛薄酒,也不能使酒味变得醇厚芳香;用劣马驾华丽的宫车,也不会使劣马变得健壮轻捷。本质不好的事物不会因为美丽的外表、华贵的装潢和徒有的虚名而改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可以迷惑人们于一时,但终究不能使人永远受骗上当。那些不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真工夫,专在广告宣传包装装潢上费心思的人,永远成不了产品畅销不衰,饮誉海内外的大企业家。这一事理可以推广到其他各十方面。
南北朝时期梁皇帝 萧绎 《金楼子·立言下》明·解缙·对联。这副对联,毛泽东同志曾引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画了像,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同时也扩大了这副妙联的知名度。这副妙联是明初江南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所作。一次,解缙与大臣学士参加一位朝官的寿宴,大家正在赋诗吟对之时,不学无术的锦衣卫帅纪纲走进来,他附庸风雅,硬充斯文,胡诌对联,并仗势拿人取笑。解缙走到纪纲面前,愿出上联“墙上芦苇……”向纪纲求教,纪纲张口结舌对不出来,解缙自续下联道:“山间竹笋……”纪纲明知这是讽刺自己的,但在大庭广众前也不好发作。此联妙在比喻形象,讽刺尖刻;从写作角度讲,对仗工整,具有对称的形式美,且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明代学者 解缙 《改造我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