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见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失路:比喻不得志。萍水相逢:喻偶然相遇。这几句大意是:关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我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
此文是王勃到交趾省亲途中,经过洪州(州治在今南昌市),参加洪州官吏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即席而作,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几句极写羁旅的艰难:险关要隘,崇山峻岭,实在难以行走;且途中所遇,尽是索不相识的他乡路人,无人同情我进落拓失意的远客。文句词凄意悲,旅愁满怀。其中“萍水相逢”现在已成习用成语,用以形容素不相识,偶然相会的人。
更多 王勃经典语句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胜地:优美的地方。盛筵:华美的酒席。这两句大意是:风景优美的胜地不会永久存在,高朋满座的盛筵难以再次遇见。这两句主要在于感慨优美的光景不可多得,隐含着对“胜地”、“盛筵”的珍惜、依恋之情,可用以喻世事多变,聚散无常。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幼俊八》。陟(zhì至):登高。遐(xiá霞):远。迩(ěr耳):近。这两句大意是;积累小的才会形成大的,攀登远山须从近处起步。这两句话说明事物积小成大即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规律。小和大,远和近,都是量的规定性,有小才能成大,有近才能到远,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凡事不分大小,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平台秘略赞十首·幼俊八》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东隅:太阳升起处。桑榆:比喻日暮时光。这两句大意是:虽然失去了初升的太阳,能抓紧日暮时光也不算晚。这也是一条以比喻象征见长的名句。它巧妙地寓人生哲理与自然现象之中,借自然现象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观念得以升华。它告诫人们,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只要能够从现在做起,即使到了迟暮之年也仍能放射余热。这是一条劝喻人们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格言,给人以振奋与自信的力量,字里行间流宕着积极奋发的强烈感情。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王勃《刘石相书》。浇风:浮群的风气。淳化:淳厚的风俗。这两旬大意是:轻薄浮靡的风气很容易蔓延,淳厚质朴的习尚很难于回复。古人认为风俗的淳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而对风俗十分重视。此二句提出;淳厚良好的风俗很难建立起来,而浮薄的风尚却很容易蔓延开来.因而应防微杜渐,在轻靡之风刚开头时就将其堵住,使浇风无立足之地,这样才能保持住良好的风俗。可用以说明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风尚,批判,制止轻靡的风气。
《刘石相书》唐·王勃《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冯唐”句:冯唐,西汉人,文帝时拜车骑都尉,景帝时出任楚相,后被免,屈居郎官小职。武帝立,有人推荐他,时已九十多岁,不能任职了,故史称“冯唐白首,屈于郎署。”“李广”句:李广,汉武帝时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却始终投有立功封爵,最后被逼自杀。这两句大意是:冯唐老了已不能任职,李广多舛难以立功封爵。王勃是以冯唐、李广自况,说明身处逆境,才高命乖。现在可借以比喻政治上不得意而年纪已老,或很有才干却得不到提拔的人。
《滕王阁序》更多 关于山的经典语句
《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汤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泰山:山名。古时候的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受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本句大意是长着眼睛竟然不认识泰山。此句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多用来说自己眼力差,也用来说别人没有眼力,认不出有名望的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写出来的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写出点曲折,那才吸引人
清代诗人 袁枚 《李觉出身传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