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经典语录

作品:《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吴兢简介:唐代史学家

《贞观政要》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1.板荡识诚臣。

唐·吴兢《贞观政要·忠义》。板荡:《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了国家。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诚臣:真诚为国的臣子。本句大意是:只有在臣家动荡变乱的危难时刻,才能识别出谁是真诚为国的忠臣。表述在危难时刻才能识别人的时候,可借用此句。后人还常用“天下板荡”来形容国事动荡,战乱不息。

2.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注引《通箍》唐太宗语。人:有才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择官在于选得有才能的人,而不在官员数量的多少。~两句说明择官用人,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素质,而不在于人多。选得精明干练、德才兼备的官员,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一群冗官庸员,人浮于事,只能事倍功芈,把事情办糟。择官之道,古今一理。

3.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人:辅佐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这两旬可借用来说明选拔干部的重要性。

4.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魏徽上书。染:习染。这两句大意是: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就是说看人的一生能否育成就,能否作出一番事业,只要看他从小有何习惯,爱好即可得知。此话虽嫌绝对,未必科学,但自小养成的习惯、嗜好,对人一生的思维方法、世界观,工作态度等等均有重大影响则是可信的。可以此说明对儿童应及早加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切不可掉咀轻心。

5.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王诖语。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激浊扬清: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这两句大意是: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现在常以“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敢于抵制邪恶,勇于匡扶正义。嫉恶好善,即韩愈所说的“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的意思。

6.才兼文武,出将人相。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这两句大意是:文才与武略兼备,出去能作带兵打仗的将领,入朝可任佐君理政的宰相。王珪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侍中,当时与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等共同主持朝政,很受太宗的宠信。一次太宗让他品评、衡量一下自已,看比房玄龄等人哪个贤能。于是王珪就一一作了比较,谈到李靖时他说:“~,臣不如李靖。”现在人们多用“才兼文武”(又作“文武全才”、“文武兼备”)形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用“出将入相”形容文武全才的人物无论外出征战或入朝理政都身居要职。

7.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为:治。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8.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9.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道:道理,方法。这两句大意是:作君王的道理、方法,必须先保存百姓。~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恃臣说的话。有百姓才有君王,没有百姓也就无所谓君王。所以作君王的必须先使百姓生存下去,才能使自己存在下去。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与他行仁政,重人民有直接关系,这两句可用于劝导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和存亡。

10.无常乱之国,无不理之民。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疏。不理:不能治理。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永久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治理的人民。这两句用于说明治国者如果没有治理好国家,应该在自身寻找主观原因,而不应在百姓身上寻找客观解脱。

11.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12.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

13.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弥: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此二句是说:刑赏是有关一-个人前途、声誉的大事,不能轻易使用。刑赏失度,或赏功不罚罪,罚罪不赏功,都将引起混乱,造成人们的不满。“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用人不当,国家政治、经济都会受影响,更不可不慎。此二句说明应慎用刑赏,慎于择官。

14.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执法量刑时,尤其对判死刑的,应尽量宽大简约。吴兢说:“赏罚不可轻行”(《贞观政要·择官》).关系到生死的重刑,更是不可轻行。因此用法必须审慎,执法必须宽简,明察重据,以免出现差错。

1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克终:坚持到最后。这两句大意是: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这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唐太宗上的奏章中的两句话。魏征说:国君开创基业时,没有哪一个不是深切忧虑、谨慎行事而且德行显著的;当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减,可见~。此二句点出生活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为什么呢?国君创业时处在深切忧虑之中,能竭尽诚意对待下属,同心同德;一旦得志,就放情纵欲傲视他人,连亲兄弟也疏远得如路人一样,下属为苟免祸患,就虚假应付,离心离德,所以“能克终者盖寡”。这里讲的虽是“君道”,它揭示的道理却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16.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见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知:了解。诚;的确。这两句大意是:了解他人是困难的事,了解自己也的确不容易。知人难,自知也难。过多是由于人的复杂性和认识者的主观片面性造成的。所以能知人者是聪明,而能自知者则是明智。这两句可以告诫人们既要有知人之明,又要有自知之明。

17.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唐太宗语明主:英明的君主。短:自己的短处。暗主昏庸的君主。护:掩盖,回护。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的短处,所以更加明智;昏庸的君主总是掩盖自己的短处,所以永远愚昧。人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不怕揭短,亮丑,才能更快地改变不足,变短为长,所以能越来越明智;如果总是护短,遮丑,那样短处就会永远存在,积短不改,人就越愚昧。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不怕揭短才能越来越明智,护短只能使自己更愚昧。

18.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复:收回。这几句大意是:发布命令像身上出汗一样,一出来就收不回去了。常言说:军令如山倒。发号施令就得雷厉风行,坚决贯彻。如果法令颁布后不贯彻执行,或对有些人执行,对有些人不执行,或有人抵制反对,就修改甚至废止法令,将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因而令一发出,就像泼水一样,难以收回;又像汗出于体一般,一出而不复。此几句说明法令要坚决执行,不可朝令夕改。

19.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捧官》。这几句大意是:官员的任用,其才能如果不能胜任他们所负的职责,就像在地上画十饼子,只能看,不能吃。这几句可用来说明任官择佐需得其才的重要意义。

20.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疏。疵(cī):毛病,缺点。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善举不能移掩饰众多劣迹,小的毛病也不能妨碍人的高尚品德。人是复杂的,恶人也可能有某些善举,好人也可能干些蠢事。那么怎么评价一个人呢?应该看其主流。主流是坏的,即使他干些好事,也掩饰不了其邪恶的本质;主流是好的,即使干了些蠢事,也仍然是个好人。可以此二句说明看人应从本质上看,不应看其一时一事,而应看其全部的表现。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