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比喻三国时代书法家韦诞的刚健有力与饱满峭拔的书法艺术。
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这两句大意是:剑陈旧了就没有锋芒,人老了就失去了刚强。两句以“剑老无芒”作喻.说明人老了就会失去年青时锋芒毕露的刚强,变得柔弱怯懦起来。可用于表现老年人自谦,自嗟或叹老的感情。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南朝·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这两句大意是:应征者拨出宝剑,起身出发,儿女们牵衣哭泣,依依不舍。《见征人分别诗》表现军队开赴前线时的送别场面,应征者拔剑出发,表现出一种毅然的果决。亲人的牵衣哭泣与前句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英雄的气魄。~两句与下四句“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一起,塑造出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热忱的征人形象,呈现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与伟岸崇高的美感。诗歌化用汉乐府民歌《东门行》中“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的诗句,可以看出汉乐府对文入诗作的深远影响。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见征人分别诗》见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楼兰: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注。这里泛指入侵敌军的首领。这两句大意是:愿用腰中所挂的宝剑,径直去斩杀入侵的敌军首领。这两句借用了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可化用以表现边防战士立志抗击入侵之敌,为国立功的豪迈气魄。
唐代诗人 李白 《塞下曲六首》五代·南唐·李中《勉同志》。磨:磨练。但:只。这两句大意是:读书学习与习武练剑,从早到晚只是乐此不疲。学文练武是封建士大夫为求取功名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此种追求以唐代为最,故此语出自唐人之口非常自然。“旦夕但忘疲”一句,洋溢着一种自信、满足的欣喜,反映出唐代尚文习武以求取功名的时代风尚。读书、习武本是十分紧张的事,而诗句写得轻松、通脱,反映出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充满着热情的精神力量。
五代南唐诗人 李中 《勉同志》唐·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两句大意是: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这是作者送友人出征之作。上句写友人赴边时的英姿,下句写自己送行时的豪情。这里没有叮咛周至之语,也不见留恋顾盼之态,字里行间充满着慷慨报国的意气和祝友成功的深情,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人 王维 《送张判官赴河西》唐·李世民《还陕述怀》慷然:意气激昂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不图个人功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还陕述怀》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倚天剑: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长鲸:大鲸鱼.此喻惹事作乱的元凶。这两句大意是:哪里能得到倚天的长剑,拿着它跨过海洋去斩杀那作乱的巨鲸。原诗前两句为“壮士愤,雄风生”,写正直的壮士看到坏人兴风作浪、祸国殃民时,义愤填膺,决心铲除作乱的奸贼,平定天下。可引用以表现正直之士立志消灭入侵之敌或祸国殃民的奸贼,清除外患内乱的英雄气概。
唐代诗人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