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面对餐桌上丰盛的佳肴却难以下咽,突然拨剑击在柱上,发出长长的叹息。此条极写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通过“不能食”、“拔剑”、“击柱”等连续的动作刻画,表现气愤郁积既久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一个刚正不阿,峻逸傲世的诗人形象。感情突落天外,动作形象传神,语言跌宕顿挫,自然天成。后人评介表现手法时说他“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鲍参军集注》引沈确士语)。唐诗人多效法此种写法,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从此中化出。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表现,写作时仍可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楚霸王项羽的堂弟。沛公:指刘邦。秦二世元年,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省沛县),响应陈涉起义,被大家尊为沛公。这两句大意是: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心是时时想刺杀沛公啊。鸿门宴上,项羽的谋臣范增一心要杀他们政治上的敌手刘邦,几次暗示项庄下令,项羽不听。于是范增派项庄舞剑,以助兴为借口行刺刘邦,情况十分紧急。刘邦的谋士张良出帐唤刘的参乘樊哙闯帐。樊哙问道:“今日之事何如?”张良说:“甚急.今者~。”此句用直陈其事的手法表现紧张的气氛,大有身临其境之妙,历来为人赞赏。~在流传中演化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表现别有所图,至今沿用不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身:诗人自指。合:应该。未:这里表疑问。细雨骑驴:唐代一些诗人经常骑驴吟诗,好些名诗人也到过四川,晚唐诗僧贯休还曾从杭州骑驴入蜀;诗人此时在细雨中“骑驴入剑门”,很自然地由自己的形象联想起前代诗人,引起自嘲。剑门:关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这两句大意是:我这个人就只应该是个诗人吗?在蒙蒙细雨中骑着驴子进了剑门关。陆游毕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耻作腐儒常碌碌”,渴望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戎马生涯。公元一七二年初,陆游由四川调到陕西南郑前线,满以为自己的夙愿可以实现了。可是不到一年,朝廷又把他调回成都,诗人驰骋疆场,“谈笑扫胡尘”的希望又遭破灭。他怀着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入蜀,在途经剑门关时写了这首自嘲诗。全文是:“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在后两句中,第一句自问,表现了自己不愿当诗人而又不得不当诗人的难堪处境,不平之气隐现笔端;第二句叙事,也是对前一句的自答,诗人的自我形象十分鲜明,对前代诗人的联想也很自然。这一问一答,趺宕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味十分深长。可化用以表述不甘于只做一个文人,希望从事更能施展自己报负的工作的心情。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慧恩寺题名游赏赋咏记》。拨:超出.抽出。沉埋:被埋没于泥土之中。倚天:即倚天长剑,此处指好剑。这两句大意是玉石经过切磋打磨大多能成为宝器,长剑超脱被埋没的处境,便能成为倚天宝剑。此名句采用比喻与象征的手法,通过玉琢成器与剑拔倚天的过程,说明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凡才。该名句阐释了树人成才的规律,思想深刻,诗意盎然。
唐代官员 王定保 《唐摭言·慧恩寺题名游赏赋咏记》唐·马总《意林》卷三。这两句大意是:熟读千篇赋,就懂得了作赋的路子;能仔细研究上千把剑器,就能懂得剑的性能。此条侧重于强调感性知识的重要性.这在重直观把握、重领悟而轻视理论的中华民族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此类名句以精粹深刻与哲理性取胜,具有格言的性质。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唐·李白《行路难》其一。箸(zhù助):筷子。茫然:渺茫而无着落的祥子。这两句大意是:放下杯子和筷子不饮不食,拔出宝剑看着周围的一切,心里茫茫然。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有可能被任用的时候,却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在离开长安时,诗人写下了《行路难》三首,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这两句写的是在友人送别宴上的情况。诗句通过鲜明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他激动不已的心情。“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澈愤。可化用来描写失意时或对某事虽有不平,却又无可奈何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诗人 李白 《行路难》宋·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指金侵略者。铿(kēng坑):象声词,形容响亮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叛逆的金人未消灭,破碎的国土未恢复,我的内心就不能平静,连我床头的宝剑也链然作响,似与我有同感而发出了不平之鸣。“逆胡未灭”是涛人“心未平”的根源,也是他一生的悲愤所在,直至他临终时还以“不见九州同”为悲恨。而“孤剑床头铿有声”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诗人悲痛、愤恨的内心感情外化出来,连孤剑都发出不平之声,似乎急欲血刃杀敌,为国立功,何况时刻不忘抗金报国的诗人呢?这一有力的衬托,更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与沉痛,感人至深,这两句现在仍可以用以表现抗敌卫国的雄心。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宋·陆游《长歌行》。这两句大意是:国仇还没有报,壮士已经老了,夜晚,匣子里的宝剑发出了不平之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陆游毕生壮志,可是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五十岁,却“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他独卧成都古寺,悲愤满腔,发出了~的不平之鸣。前一句是实写,直叙悲愤的原因;后一句是虚拟,由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伴随英雄的宝剑也在匣中发出了不平之声。作者的心声,宝剑的鸣声,在这里汇合成一支震撼人心的悲愤交响曲。诗人通过宝剑夜鸣这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进一步烘托了自己内心的沉痛和愤怒。在前一年写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一诗中,也有“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之句,可以互相参看。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长歌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两句大意是:风如刀,霜似剑,一年到头,天天都受到风刮霜打的严酷摧残。这两句出于林黛玉的《葬花薛》。她以花作比,倾诉了自己在贾府的生活和处境:父母双亡,寄人篙下,每每受到人们的冷暇和暗地的攻击,防不胜防,正如花儿一年四季时时受到风刀霜剑的摧打一样。诗句概括了她所处的严酷环境和内心的忧郁痛苦。此句可用以形容无情的迫害和严酷的环境。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掌握。声:指音乐。器:指武器。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见唐·王维《老将行》。当:抵挡。这两句大意是:老将年轻时在前线南征北战,手持一剑,曾抵挡敌人的百万大军。“三千里”和“百万军”都是夸张的写法,而以“一”与“三千”、“百万”相对,进一步突出了老将英勇善战、矫健威武的雄姿。可用来形容久经沙场,勇猛无敌的将领。
唐代诗人 王维 《老将行》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剑门关外,此处代指蜀中。蓟(Jì计)北:指令河北省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两句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了蓟北的喜讯,我乍一听到,激动得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襟。为避安史之乱,诗人流落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飘泊无定的生活,日夜思念故多而不得返。如今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想到这恶梦般艰辛的流亡生活就将结束,归乡有望,诗人不禁悲喜交集,流下了热泪。“涕泪满衣裳”五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初闻"收蓟北”的喜讯时激动不已的情态。现在可单独引用后一句表现渴盼已久的愿望一旦实现时的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