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分明名言

1.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春秋战国《鬼谷子·符言》。这两句大意是:进行奖赏,重要的是恪守诺言;使用刑罚,关键是要公正.奖赏能够恪守诺言,及时兑现,就能激励立功之士努力奋斗,甚至捐躯殒生,建立功勋。用刑能够公正无私,会使受刑之人没齿无怨,受刑人的亲属也心服口服。

又名王诩,王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鬼谷子 《鬼谷子·符言》
2.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

唐·张九龄《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信赏:有功必赏。功:勉励。这两句大意是:有功必赏,才能勉励能干的人努力工作;有罪必罚,才能惩戒罪恶的人不敢妄为。奖善与惩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无所偏颇,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
3.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4.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阳公五年》
5.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6.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罪过。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明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论述法不阿赏、赏罚严明时常引用此名句。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有度》
7.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
8.赏务速而后劝,罚务速而后惩。

唐·柳宗元《断刑论下》。这两句大意是:奖赏一定要快点兑现,才能起到勉励的作用;惩处一定要快点执行,才能达到警戒的目的。此二句是说,赏罚必须分明,而且要尽快兑现,才会起到最佳的勉励和警戒作用。陈平评论项羽之为人时说:项羽论功行赏时,总不肯痛痛快快地封赐部下,恨不得把印的棱角磨平了才给人,所以士人不愿跟随他。可见不迅速封赏,达不到勉励部下立功求赏的目的。同样,对恶人如不迅速处理,邪恶势力就会很快蔓延开来,事情就难以处理了。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断刑论下》
9.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策》
10.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汉·荀悦《申鉴·政体》。劝:奖励。纵:放纵。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受到奖赏,却不给予奖励,这叫禁止好人做好事;应该受到刑罚,却不给予惩处,那叫放纵坏人行邪恶。此二句说明奖善惩恶的道理。奖善,能够伸张正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走正道,为国为民多效力;惩恶,可以铲除邪恶,使坏人歹徒慑于刑罚,不敢为非作歹,走邪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刘向《说苑·政理》说“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也是这个意思。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政体》
11.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

《国语·鲁语上》。章:彰。衅:事端。这几句大意是:有明显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奖赏;有罪恶的事端,即使是达官显贵,也一定要惩罚。这几句是从法治的角度谈善恶之举。在作者看来,凡是善举,均应受到表彰奖赏,而不必考虑其地位如何。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见善若饥渴”。而对于有恶行者,即使是贵族,也应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防患于未然。这符合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见《韩非子·有度》)的法治思想。可用于说明赏善惩恶不分等级。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鲁语上》
12.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制》
13.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唐·元结《辩惑》下。这两句大意是:只奖赏好的,而不惩罚坏的,就没有规矩;只惩罚坏的,而不奖励好的也台造成混乱。奖善与惩恶是相辅相成的。“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唐·吴兢《贞现政要·择官》),可见二者缺一不可。有功劳的不予奖赏,就不能激励大家立功;有罪恶的不干惩处,就等于放纵敌人。此二句说明奖惩应该并举,赏罚务必分明。

唐代文学家 元结 《辩惑》
14.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这几句大意是:立有功勋应该奖赏,哪怕千金之重也不吝惜;没立功勋而指望施舍,应分毫不给。在赏赐问题上.也不能吃大锅饭。立有功劳.就应论功行赏。“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励勇”(陈子昂《答制问事》),古今如此。如“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张孝祥《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滥施奖赏不仅起不到勉励作用,还会引起混乱。《晏子春秋·内篇》说的“赏无功谓之乱”就是这个道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5.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

汉·班固《汉书·王嘉传》。信:信用。节:节度。这几句大意是:奖惩应该明确而有信用,说一不二,同时还应有节制,不滥施与。对人的功劳不能忘掉,对人的小过失则应宽容。这虽是丞相王嘉称许汉文帝的话,但它言茼意赅地点出刑赏时应持的态度,很值得执法击者借鉴。在作者看来,奖惩必须明白公正,无有偏私;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必须谨慎适度,不滥奖乱罚。尤其应注意到:小功也应给予奖励,“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素书·遵义章》);小过则应予宽恕,“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同上)。能做到上述几点,就会收到赏罚的最佳效果。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王嘉传》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