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秋夜独坐》。这两句大意是:山果被深秋的寒雨摧落,草虫也在雨夜躲进堂屋,在灯下鸣叫。诗句没有直接写秋写寒,而深秋的寒意自现。可用以描写深秋雨夜的景象。
唐代诗人 王维 《秋夜独坐》唐·王维《鸟鸣涧》。这两句大意是: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皎洁的月色惊醒了栖息在山林中的鸟,时不对地从春涧中传出鸣叫声。这两句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写山林之静:正因为静,所以山鸟不是被声音惊醒,而是被“月出”惊醒;正因为静,所以春涧中啁啾(zhōujīu周究)的鸟鸣声听得格外清楚。在一定的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所表达的正是以动寓静、动中见静的艺术辩证法。这两句可用以描写山林月夜之明朗宁静,更要注意学习这种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
唐代诗人 王维 《鸟鸣涧》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牗(yǒu有):窗户。惊:惊动,这里形容风雪摇动竹枝。这两句大意是:隔着窗户听到寒风吹打竹枝,发出沙沙的声响;开门一看,只见白雪覆盖了山峦。可用于表现寒冬景色。
唐代诗人 王维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漠。燕(yān烟)山: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这两句大意是:平沙万里,在月光照射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如钩的弯月挂在高空。诗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却也是英雄用武之地,李贺正是在这首诗中抒写了自己立功异域的渴望。可用来描写西北边塞月下大漠的凛冽气象。
唐朝诗人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白《友人会宿》。衾(qīn钦):被子。这两句大意是:酒醉后躺卧在空山,以天为衾,以地作枕。同写醉态,意境却各不相同。李白写醉卧空山之中,枕地盖天,何等气魄,何等狂放!作者的气质对抒情主人公的作用,由此可见。从这里我们也得到启迪:写一个人的神态时,一定要和他的性格、气质,素养等统一起来。
唐代诗人 李白 《友人会宿》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灭:指分辨不清,意为一片葱绿色。这两句大意是:山色葱茏苍翠,使人分不清远处的树木。水绿天青,浑然一色,使人不觉得还有寒烟存在。此写洞庭湖山水风光,两句均写视觉感受。上句写分不清山和树的差异,下句写分不清水和烟的界限。通过两个视觉上的小小误差.表现了山色青葱碧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气魄。
唐代诗人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唐·李白《关山月》。天山:横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大山。这两句大意是:明月升上了天山,浮沉出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是征人东望所看到的一幅包含着山、月、云三种景物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高山雄立,云海辽阔,明月出没,苍苍茫茫,显得非常壮观。而这又是西戍征人东望所见,在这雄浑、浩渺的图景中,含蕴着他们怀念故土、怀念亲人的深沉思绪。这两句可用以描写天山之月,也可化用以写关山之月。
唐代诗人 李白 《关山月》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山:特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江:指长江。大荒:广袤的原野。这两句大意是: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展现而渐渐逝去,滔滔的江水涌入辽阔的旷野而激荡东流。诗句表现诗人仗剑远游,初出三峡来到江汉平原时的新奇感觉和豪迈心情。上句写对旅程的回顾.先前所经历前千山万岭,至此全消。下句是对景物的展望,浩浩大江,浩浩大江,茫茫旷野,眼界大开,心胸开阔,此于对比中出感慨,适用于表现前后迥异而气象博大的景色。
唐代诗人 李白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这两句大意是:秀丽的敬亭山,只有你、我终日相看,谁也不厌弃谁。《独坐敬亭山》原诗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歌写得平自如水,若秋云行空.恬淡之极。此二句写鸟飞云去之后,只有诗人和青山默默地相对厮守: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诗人;诗人舍不得离开青山,青山也离不开诗人。青山成为诗人的知己,而飞鸟行云何足道哉,至于世俗之人,更不值一提了。诗句以拟人手法创造出一个静谧精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和愤世嫉俗的感情,令人遐想,耐人寻味。
唐代诗人 李白 《独坐敬亭山》唐·杜甫《望岳》。会当: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这两句大义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纵目四望,周围的群山便都拜倒在脚下,显得那样地矮小。~是杜甫名作《望岳》的末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作者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立意,想象登上泰山极顶后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绝顶。
唐代诗人 杜甫 《望岳》唐·陈子昂《迸殷大入蜀》。坐:徒,空.征骑:指友人殷大骑的马。这两句大意是:徒然看着友人的坐骑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远山后面击了,眼前其留下远处青山的一片翠色。行者早已经不见了,送者仍在屹立伫望。在“坐看”、“唯见”之中,把依依惜别的友情曲曲传出,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蕴相同。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迸殷大入蜀》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十八。砥砺(dǐlì底厉):磨刀石。裳带:衣带。这两句大意是:泰山变得磨石一样小,黄河变得衣带一样细。这本是刘邦封侯时发的誓言,表明自己永不夺取功臣们的爵位,除非~。从本义来看,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黄河为喻,表现一种不变的决心。这个角度,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阮籍在这首《咏怀诗》中从相反的意义上化用了这个典故,用以感慨功名难恃,人生如云,世态变化莫测:“~,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为患害。”后世即以“砺山带河”代指功名。
三国魏诗人 阮籍 《咏怀诗》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两句大意是: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两句诗很有名,是以“动”写“静”的著名例句,其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林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由于这种反村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
南朝梁诗人 王籍 《入若耶溪》见唐·岑参《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选两句大意是:连山中的雨都是热的,山间的云也像火焰般向上蒸腾。过两句诗描写山间夏日的炎热景象,突出表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主观感受。它避免了只是对自然景物作纯客观的摹写的倾向,使诗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气息,产生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有力地感染着读者。这一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可用来形容夏日山间炎热的天气。
唐代诗人 岑参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见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啼叫。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