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切切:声音细碎轻微。这几句大意是:粗弦上发出的声音粗壮急切,如急雨骤至;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微轻幽,似悄悄私语。粗弦细弦交错弹拨起来,声音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连续落到玉盘中一样。《琵琶行》是千古摹声至文,而~几句对声音的描摹尤为出色。诗人用巧设比喻的方法,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如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把琵琶声形象化,具体化,唤起读者的听觉经验和丰富想象,同时,作者还选择了富于乐感的拟声叠音词,如“嘈嘈”、“切切”等,增加了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这些高低粗细、轻重缓急的声音融汇在一起,不仅表现出琵琵声的音色和力度,也表现出琵琶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几句既有文字美,又有音乐美,成了千古名句,为人称道,还常被人引用来形容众音繁会,精妙动听的乐声。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抗:举起来。队:即“坠”(zhuì缀),从高处落下。折:转折。槁(gǎo稿)木:枯木。倨:直而折曲。中(zhòng众):正好符合。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凶:弯曲。钩:圆规。贯珠:一个接一个串起来的珠子。这几句大意是: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转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钱锺书先生根据《乐记》中这一段话,提出了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法——“通感”。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高亢的歌声如用力举物,就跟人的肌肉运动(触觉)联系了起来;下滑的歌声,如物件下坠,就跟人的视觉联系了起来;刚直的歌声、委婉的歌声都能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变化,这就是说,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还能沟通人的其他感觉;不光表现出声音之美,还能“声入心通”,表现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来,“通感说”虽然是今人提出来的,但~这段话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通感”现象。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