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大意是:常常抱怨春光归去无处寻觅,不料它悄悄地转移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原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农历四月,已届夏令。山下大地,正值桃飘李飞,春意阑珊。由干山高气寒,所以古寺中的桃花此时方才盛开。那一簇簇或深红、或浅红的花朵,仿佛独占了烂漫的春光。无怪乎当诗人登上高山,猛然见到这美丽的景色时,要惊异、感叹,进而怀疑春光转到这深山古寺中来了。这首诗语言虽平易浅近,但意境深邃,颇富情趣。尤其是这两句,不仅把诗人觅到四月盛开的桃花时由惊奇、欣喜到无限感慨的情绪变化写得很有层次,而且以桃花比拟抽象的春光,使其既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具有活泼顽皮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留恋、热爱。除可以用以表现与上述类似的情景外,还可以引用这两句赞美表现烂漫春光的绘画、摄影作品。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明·德祥《芍药》。金鼎调香:用金子铸的鼎烹调芍药。芍药除有观赏价值外,还可以入药。其根性微寒,可止痛、养血。和于兰、桂五味等可作调料,有去病助食之效,故韩愈有“五鼎烹芍药”之句。宰相才:古称百花以牡丹为第一,称花王;芍药为第二,称花相。这两句大意是:玉石台阶前最宜有芍药盛开,它既可用金鼎调香助食,又具备花相之才。诗的下二句是:“莫谓人间无彩笔,写将秾艳入云台。”彩笔,喻文才;云台,台名。汉永平中,明帝追感前世功臣,曾将二十八将画在云台上。后二句大意是:莫要说人间没有画师高手,定会有人把花相的艳姿浓态画于云台,以彰其功。用拟人和用典的方法写芍药,别有意趣。
明代僧人 德祥 《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