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经典语录

91.王浚楼船下益州.叠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晋武帝的水军将领。楼船:晋武帝为伐吴特制的大战船,方百二十步。益州:晋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金陵:今南京市,当年为东吴都城。王气:此代指东吴孙皓政权。千寻铁锁:指吴主于长江险要处设置的拦截晋军的锁江铁链。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长。沉江底:指王浚水军用大筏数十,上置火炬。遇铁链则燃火烧之,链断沉人江底。降幡(fan帆):表示投降的旗帜。石头:石头城(即金陵)的省称。这几句的大意是:王浚伐吴的战船从益州出发,金陵孙皓的政权便闻风黯然;锁江的千寻铁链被烧融沉进江底.一面降旗从石头城上高高伸出。~是刘禹锡著名七律《西塞山怀古》的前两联。短短二十八字.就把公元二八0年那场纵横数千里,历时五个月的晋吴战争的双方强弱、进攻路线、攻守方式、战争结局生动地描绘出来了。特别是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四字,不仅写出胜利者摧枯拉朽、势不可当的气势,也写出失败者闻风丧胆、土崩瓦解的形象;不仅看出孙皓的失败与他的灭亡相关连,其间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作者叙写史事,善于提炼和选择情节,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一场战争几笔勾出,真不愧为大手笔。据说写此诗时有元稹、白居易、韦楚客在座,余人不得不为之叹服而辍笔。

《西塞山怀古》
9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秋词》
9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七。八月涛声:指钱塘江口的潮声。据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海潮最盛。这两句大意是:八月潮水吼地而来,潮头高选几丈,触山之后又退回大海。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浪淘沙九首》
94.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九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浪淘沙九首》
95.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喑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见刘禹锡《聚蚊谣》。兰堂:芳香优雅的庭堂。嘈然欻(xū虚)起:忽然杂乱地飞起。骇听:骇人听闻。殷殷:象声词,形容蚊群飞行时发出的响声。这几句大意是:暗沉沉的夏夜兰堂之门大开,蚊子乘着黑暗成群飞舞,声响如雷。嘈杂的声音初起对骇人听闻,像是“殷殷”的雷声从南面的山上传来。诗人写蚊声之大可谓绘声绘色,传神之至。先比喻其“声如雷”,又追根探源,怀疑这种“殷殷”的雷声发自南山,竟意想不到会是蚊子发出的叫声,可见声响之大,蚊子之多。环境描写也非赘笔。正因为蚊子是在“沉沉夏夜”“伺暗”而动,诗人眼不得见,才会发生听觉的误差;又正因为“兰堂开”,群蚊才会蜂拥而入,响声如雷。诗句前后照应,勾连严谨。

《聚蚊谣》
96.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