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名言警句 历史

隋朝历史:(58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它由出身于军事贵族的杨坚于581年篡夺北周政权建立。589年灭陈,完成统一。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朝时期,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大幅上升。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当时门阀势力衰微,科举制被创立和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运行顺畅。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后期统治腐朽,618年亡于农民起义。

隋朝名人名言

1.小人多怨。 隋朝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
2.爱名尚利,小人哉。隋代文人 王通
3.辱,莫大于不知耻。隋代文人 王通
4.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隋朝名人名言

隋·王通《中说·周公篇》。选两句大意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为英俊豪杰,能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为强者。人对自己应有正确的态度,知道自日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在行动中便能扬长避短,无往而不胜。同样,人还应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将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人,自然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自知难,自胜更难.因为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虽有了解,但不能克服(如嗜烟酒女色者,权财迷窍者)。可以此二句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有超越自我的决心。这祥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周公篇》
5.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隋·王通《文中子》。夷虏:旧时指未开化的民族。这两句大意是:决定婚姻时讲究财产,那就是野蛮人的思想观念。婚姻,首先应考虑的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情感是否契合,将来是否会幸福,而不应该讲究财产的多寡,诸如对对方家庭的财力是否满意,男方所送财礼是否丰盛,女方陪嫁是否丰厚,等等。讲究这些,就是丧失了文明,而无异于退回到愚昧。这两句可用于论说不能以财富作为决定婚姻的前提。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
6.积乱之后,当生大贤。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积乱:长期动乱。大贤:极有道德和才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在长期动乱之后,常常会产生极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才,在长期动乱之后,因为人心思治,一些有道得有才能的人会应运而生,领导人们拨乱反正,由乱人治,使社会走向安定,出现新的政治局面,或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几乎是一条为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历史规律。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中说》
7.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朝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
8.志以成道,言以宣志。隋代文人 王通
9.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颠:倾倒。支:支撑。这两句大意是:即将倾倒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可以支撑得了的。高大的房屋是由无数梁柱支持的,快要倾倒了,单凭一根木头去支撑维持,当然是不行的。这比喻整个局势已呈颓败之势,要以个人的力量去支持,去挽回是不行的。因此,要认清形势,不可一意孤行,逆流而动。《后汉书·徐稚传》说:“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与此意相同。这两句后来多用于比喻腐败的政权、集团、家族即将崩溃的时候,个别人逆流而动,企图挽回大势是徒费心力的。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事君》
10.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隋朝名人名言

隋·王通《文中子·立命篇》。这两句大意是:奖赏一个人是为了鼓威一百个人,惩罚一个人是为了众多的人受到警戒。“罚一惩众”与“杀一警(儆)百”的意思相近,都是显示法的巨大威力和锋芒,通过所杀的“一”,使“百”众受到警戒,起到匡扶正义,驱祛邪恶,教人守法的作用。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立命篇》
1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华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日:旧称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华:同“花”。这两句大意是:人归之日落在大雁南飞之后,但思乡之情却在春花未开之前就已萌动了。薛道衡是隋朝著名诗人,文帝时出使于陈(都城在今南京市),由北国到南朝,因思念故国而作了《人日思归》诗。据《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写《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做诗?”及云“~”二句,南人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名不虚传)。这首小诗构思很新颖,语言也优美,即使放在唐诗中也不为逊色。特别是~两句,把归期后至,归心先萌的急切思乡之情,通过“雁后”、“花前”的具体物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生发出强烈的感人力量。现在还可直接引用这优美的诗句表述羁旅盼归的心情。

隋代诗人 薛道衡 《人日思归》
12.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隋·尹式《别宗常侍诗》。秋:这里指暮年。这两句大意是:暮年的鬓发变得像含着秋霜一样斑白,衰老的容颜靠着酒力才泛出一点红色。以霜喻白发,非酒无红颜,愈显得面容苍老,年已老迈。

隋代诗人 尹式 《别宗常侍诗》
13.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朝名言

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这两句大意是:轻轻地蔽身在几片树叶之下,抱定一个树枝哀鸣不止。诗句紧紧围绕“听”而写,正因为听到蝉鸣,而看不到蝉的身群,由此推想蝉定然是轻轻地隐蔽在几片树叶之下;由蝉鸣声的位置不变,而推想蝉定然是抱定一个树枝而哀鸣不已。诗虽两句,却由声及形,内涵丰富。

隋代诗人 卢思道 《听鸣蝉篇》
14.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荠(jì纪):荠菜,这两句大意是:远处原野上的大树像一棵棵荠菜,远处江水中的小船像一片片树叶。作者写原野和江水,取“遥”“远”的观察角度,产生的效果是视野开阔而景物微小。以“荠“和“叶”来比喻远处的树和舟,也显得熨贴其切。可用来描写村野远景。

隋代诗人 薛道衡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
15.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隋·杨广《失题》。这两句大意是:寒鸦点点,上下翻飞,流水潺潺,环绕孤村。此条状景孤寂,满目凄凉。“数点”对“孤村”,“寒鸦飞”对“流水绕”,空旷寂寥,沉闷压抑,使人平添惆怅。写作时适用于借写景表现落拓孤寂的心境。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失题》
16.断露时通日,残云尚做雷。 隋朝名人名言

隋·杨广《悲秋诗》。断雾:断断续续的雾气。通:透出。残云:雨后空中尚未敢尽的云片。这两句大意是:秋目的阳光从断续的雾霭中透射出来,发出惨淡的光亮;秋雨之后,残云尚未散尽,从天边还传来隐隐的雷声。写秋天的薄雾残云景象可作参考。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悲秋诗》
17.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隋代文人 王通
18.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隋代文人 王通
19.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隋朝名言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这两句大意是:不是广泛地寻求而是专心致志,因而能够有所得;不是杂乱地学习而是专攻一艺,因而能够精通。此条从一个“侧面”入手,强调专心致志、用志不分的极端重要性。在“博”与“约”、“杂”与“专”的关系上,该名句立足于“专”、“约”,作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深化,反对不求甚解,蜻蜒点水。中国文化讲求“了悟”,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悟”出的一得之见,富有极强的哲理性。语言形式上两句均采用否定式,使哲理意味大大加强,而两句用同一句式出之,给人以整齐、严谨的印象,更增强了抽象思辨的理性效果。~对今人治学仍有借鉴意义。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魏相篇》
20.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隋·王通《中说·王道篇》。这两句大意是:居官清廉的人一心为公,于己无所求取,因而常感快乐;作官贪婪的人敢壑难填,物欲永不满足,因而常感忧虑。一“廉”一“贪”,一“无求”一“不足”,一“常乐”一“常忧”,两句对仗整齐,勾勒出两种作官人的形象和两种忧乐观,作者述而不评却褒贬自见。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时时可见,可用这两句名言为之画像。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王道篇》
21.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隋·王通《中说·关朗》,莫大于:没有比……更大。不闻过:指听不进别人对自已所犯错误的批评。这两句大意是:可悲的事没有比听不进批评更大,羞辱的事没有比恬不知耻更大。有了过错而听不进批评,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至不可救药,这是最大的可悲;已经做了可耻的事而又满币在乎,不以为耻,必将身败名裂,这是最大的耻辱。这两句至理名言,可引以警告些些犯有大错而又一意孤行、不知悔改的人。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关朗》
22.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隋朝名人名言

隋·王通《中说·魏相》.让:辞让。义:正义的事情。为:做。不善:指缺点错误。这几句大意是: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这几句反映了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要做到这几点,就得出以公心;见利忘义之徒,只能反其道而行。当今我们提倡的“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就是这种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在建设精神文明时可以化用。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魏相》
23.清露冷浸银兔影,西风欢落桂花枝。

隋·杨广《望江南》[光景好]。银兔:指月。这两句大意是:清玲的寒露把皎洁的明月沾湿浸凉,萧瑟的西风把飘香的桂花从枝头吹落。两句一写天空,一写人间,一为想象,一为实景,深秋的景色与深秋的凉意跃然纸上。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里,“月亮”占有显赫的地位,赞美月亮的诗词曲文比比皆是,它的芳名雅号也多得不胜枚举,诸如“银兔”、“银钩”、“玉盘”、“玉鉴”、“玉轮”、“玉免”、“玉弓”、“玉壶”、“玉蟾”、“寒蟾”、“蟾轮”、“冰轮”、“冰鉴”、“金鉴”、“金丸”、“素娥”、“蝉娟”、“望舒”、“太阴”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具有形象性、故事性、神秘性,不仅给人以美感,也能启发人们的奇思遐想。这里以“银兔”称月,仿佛把人们带进了住着嫦娥、玉兔的广寒宫。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望江南》
24.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孔颖达
25.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 隋朝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
26.君子不受虐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

隋·王通《中说·礼乐》。祈:求。死义:以身殉义。这几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不接受虚伪的荣誉,不祈求非分的幸福,不回避以身殉义。王通为隋代夫哲学家(死时才34岁),唐初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李靖、魏征等八均为其弟子。这几句明确写出作者的道德观。在作者看来,不实之誉,非分之福,受之有愧.享之不安,战君子不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认为以身殉道,舍身取义,是君子不能回避的。~将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以精警的语言表现出来,使人受到鞭策和教育。可借以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礼乐》
27.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孔颖达
28.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隋朝名人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
29.其名弥消,其德弥长;其身弥退,其道弥进。隋代文人 王通
30.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代·王通《中说·周公篇》根据情况变化灵活行事,天下就不会有弊陋的法规;墨守成规,天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化。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善于通权达变。通:变通,灵活。变:情况变化。弊法:坏法。执:坚持,此处指固守。方:指常规。善教:良好的教化。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说·周公篇》
31.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誊而喜者,佞之媒也。 隋朝名言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囮(é娥):鸟媒,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的鸟。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指责就发怒的人,这是给善于进谗言、陷害人的人提供媒介;见到赞美便沾沾自喜的人,这是给善于阿姨奉承、献媚取宠的人刨造条件。这几句是说为人应戒骄戒躁。若是听到指责就暴跳如雷,准还敢直言进谏?势必让善于进谗言者趁虚而入,其结果自然是成为卫聋又瞎的孤家寡人。若是听到赞美便喜气洋洋,不可一世,自然给善于献媚邀宠的人提供良机。作者用“囮”,“媒”二字形象地表达了阿涛则怒、见誉则喜的人与谗者。佞者的媒介关系。可以此二句说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闻谤不怒﹑见誉不喜的修养。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魏相》
32.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隋代文人 王通
33.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魏相》。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交朋友先选择可交的才交往;小人交朋友一见如故,然后才依据利害去选择。交朋友宣审慎,忌轻率。不相了解,骤以利交,难免不受骗上当。此二句交友时可供参考。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中说·魏相》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