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问灾不问福。

——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名言解释: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本句大意是:君子只问自己有什么灾祸,而不问自己有什么福分。

是君子,就有一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胸怀和气质,他不怕灾祸,敢于正视现实,去经受灾祸的磨练,所以他敢于“同灾”。而去寻问福气,则被认为是贪求和没有出息的行为,故君子不屑。本句意在表现一种无所畏惧的慷慨和大度。

更多 施耐庵经典语句

1.单丝不成线。

明·施耐庵《水浒》第一百〇八回。本句大意是:单股的丝缕不能制成线。此句比喻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即一个人的力量不如集体的力量。可用于说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办好事情的道理。

《水浒传》
2.自差偏自是。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本句大意是:自己有了差错,还自以为是正确的。这句话表现了某些人的一种心理素质: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多用于评论不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现象,也可用于自悔自悟。

《水浒传》
3.有眼不识泰山。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泰山:山名。古时候的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受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本句大意是长着眼睛竟然不认识泰山。此句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多用来说自己眼力差,也用来说别人没有眼力,认不出有名望的人。

《水浒传》
4.敢怒而不敢言。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本句大意是:胸中有怒气,但是不敢公开发泄或表露出来。“敢怒”,说明了有人格、有血性和不甘逆来顾受;而“不敢言”,则说明其受到某种势力或某种环境的严重压抑。这是一种强压怒火,忍气吞声的心态和情状。可用以表现受压抑状态下的言谈和举止。

《水浒传》
5.有钱可以通神。

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通:相通,通连。本句大意是:钱能使人与神仙相通。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利用商品交换来互通有无,而钱具有商品交换和商品贮存的职能。人们离不开钱,许多人爱钱如命,也有许多人用钱来进行不正当的甚而肮脏的交易。人们就用“~”来比喻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办到,也有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与此意同,均属贬义,可用以进行疯喻。

《水浒传》

更多 关于无所畏惧的经典语句

1.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剐(gua寡):把人体割碎。这两句大意是:拼着身死不要命,即使再强再有势力的人也敢与他斗一斗。这是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说明,它所反映的是下层人民一种无所畏惧的强烈的造反精神:千刀万剐都不怕,还怕什么?至高无上的皇帝都敢把他拉下马,其他什么人还在话下?没有什么威胁可以阻止我,没有什么人我不敢斗一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广大的老百姓受着封建统治者和社会恶势力的惨重压迫,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反抗和斗争,从而使这种精神形成一句俗语流传下来。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2.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畏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3.无所畏惧者与具有威慑力量的人同样刚强。德国诗人 席勒
4.一个人人都害怕的人并不比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更强大。德国诗人 席勒
5.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