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词人 柳永 《前霖铃》
宋·柳永《前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深秋的蝉,鸣声低咽。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进别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耳听着寒蝉凄切的叫声,面对着骤雨初歇时的长亭晚景。
《雨霖铃》是一首别情词。~几句通过季节(寒秋)、时间(傍晚)、地点(选别的长亭)、气候(骤雨初停)、气氛(蝉声凄切)等一系列景物描写,为后面淋离尽致地抒写别情作了充分铺垫。一十“对”字,把抒情主人公引入了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文学上常见的手法,~三句句句写景,句句舍情,是一幅绝佳的伤别图。
更多 柳永经典语句
见宋·柳永《采莲令》[月华收]。月华:月光。霜天:指寒冷的秋日天空。这两句大意是:月光渐渐收敛,严寒的天空中飘浮着淡淡的云朵,东方已经破晓。诗句将月华及淡云、霜天配置一处,以洁白的色调渲染晓色,并表现出季节特点。可用来描写秋季的黎明景象。
《采莲令》宋·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忍:忍心,这里有硬着心肠的意思。浮名:指虚浮的功名。浅斟(zhēn真)低唱:指与歌妓、乐工一起饮酒吟唱。斟,往杯子里倒酒。这两句大意是:忍心把虚浮的功名,换成了在歌楼妓馆中喝酒唱曲的浪漫生活。柳永是一个“才子词人”,但参加科举考试却榜上无名,落第后,他在歌楼妓馆中寻访知己,过着“偎红倚取”、“浅斟低唱”的放浪生活。他对自己的怀才不遇忿忿不平,内心是痛苦的,辛酸的。这两句就是抒情主人公的不平之鸣,反映了满腹的牢骚和酸楚。
《鹤冲天》宋·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思量:思念。攒(cuán)眉:紧紧地蹙着眉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不想念,眉头也要紧蹙一千回。这两句以正话反说和夸张的笔法,从外貌上渲染相思之苦。抒情主人公因苦于思念,终日愁眉紧锁。这层意思如果从正面描写,未免显得平直;现在作者从反面着笔,说自己即使不想对方,一日也要“攒眉千度”;思量时又该如何,自然不言而喻。这种曲笔增加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写作时可以借鉴。
《昼夜乐》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凝噎:气塞喉阻。这两句大意是: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心中虽有千言万语,竟哽咽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首词抒写作者与恋人的惜别之情。当时,作者将要离开京都远行,其恋人送至城外,在十里长亭置酒饯别。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无心宴饮。舟子眼见天色已晚,催着启程。分手的时刻到了,临别,还该有许多话需要倾诉,需要叮咛。可是,悲伤淹没了一切,他们~。这两句语言通俗,感情深挚,把一对伤心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读者透过纸背,仿佛听到了这一对离人的心声。这种通过典型形象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雨霖铃》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暮蔼:夜雾。沉沉:雾气浓重的样子。楚天:古时长江下游一带地区属楚国,故称南天为楚天。这两句大意是:千里长江,烟波浩淼,辽阔楚天,暮霭沉沉。《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别情词,~两句因情设景,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它是作者设想与所爱之人离别后旅途所见之景,借以表现离人凄凉黯淡的心境。绘画上有所谓点染手法,写作上也常借用这种手法。这两句就是用烟波、暮蔼、楚天这三样景物烘托、渲染去路的茫茫,阔别的辽远,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可用以写烟波苍茫的江上暮景。
《雨霖铃》更多 关于蝉的经典语句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唐·陆龟蒙《蝉》。腹清: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故称“腹清”。何甚:没有什么比之更超过。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这里指蝉的翅膀。这两句大意是:蝉的肚腹何等清澈,一双翅膀薄得像不存在一样。诗人夸张地描述了蝉腹的清澈和双翅的透明,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玲珑剔透的形象,满含着诗人的称颂和叹赏。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蝉》宋·陆游《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这两句大意是:随风飘来的蝉鸣声乍断还续,在树枝间整夜地喧噪。这是一个初秋雨后的夜晚,暑热尚未完全退去,诗人移坐户外纳凉观月,然而蝉却不停地鸣叫,声声聒耳,此落彼起,喧嚷终夕。诗句中表面上只写蝉鸣,实际却含蕴着诗人的情绪。诗人也许思绪满怀,借观月以遣情,然而蝉却毫不知趣,喧嚷打扰,使诗人思绪更乱。诗句写物见人,含蓄有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荐士》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这两句大意是:早晨清亮地吟唱在沾着露水的绿叶之下,傍晚愁苦地噪鸣在洒着夕阳的树枝之上。诗人在清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的蝉鸣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清晨凉爽,露珠莹莹,诗人由此而感到蝉的鸣叫也是清丽悦耳的,像是在歌吟一样。夕阳西落时分,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天气已经很热,令人烦躁,而太阳却仍然在照射着,不减余威,诗人由此而觉得蝉的鸣叫也充满着愁苦烦躁,像是在杂乱地吵嚷。这种融主观感受于客观事物的描绘方法应借鉴。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