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饰邪》
战国·韩非《韩非子·饰邪》。
这几句大意是:明白地确立法制,抛开私人恩怨,这样才能作到有令必能贯彻执行,有禁没人敢于违反。
明确法令制度,使人们知道何为守法,何为违法,违什么样的法给予什么处理,立什么样的功给于什么奖赏;在执法过程中又能公正无私,“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不以个人的恩怨好恶干扰法律的贯彻执行,这样,自然能作到令行禁止。
更多 韩非经典语句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本句大意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这句话和“远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韩非子·说林上》:“失业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庄子·外物》里说:庄周在路上看见干车沟里有条小鱼,小鱼恳求他给它一升半斗的水止渴救命。庄周说:好,等我到南方去,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小鱼说:照你的说法,只好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这两则故事都说明缓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虽然条件很好(如远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实际,解决不了眼前急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眼前的火灾和涸辙之鲋)。
《韩非子·说林上》见《韩非子·解老》。处疾:生病。贵,尊重。本句大意是:人有病就尊重医生。人有病,希望医生能给自己治好.所以特别尊重医生。可用来说病人应该尊重医生;也可用来比喻人有了困难.就要尊重前来帮助的人。
《韩非子·解老》见《韩非子·说林上》。本句大意是:巧妙的欺骗不如笨拙的诚实。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巧”而不喜欢“拙”,但是,欺骗愈巧妙,恶果愈严重。因此,人们憎恶花言巧语的欺诈,倒喜欢虽然笨嘴拙舌,却心地诚笃的人。这种认识符合常情常理,至今仍可引用。
《韩非子·说林上》战国·韩非《韩非子·孤愤》。烛私:洞察隐私。这两句大意是:不仔细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就不能够洞察隐私真情。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借用于执法,可说明明察重据、调查研究在侦破、断案工作中的重要性。
《韩非子·孤愤》更多 关于令行禁止的经典语句
三国·魏·徐干《中论》。这两句太意是:奖赏或惩罚,不在于一定很优厚或很严厉,主要在于说到做到,一定要落实。严刑峻法固然可畏,重奖厚赏当然可喜,但若不实现,仅仅是纸上谈兵,只能画饼充饥而已。《资治通鉴》上也曾说:“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苛不必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之严,不足惩禁。”只有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恪守奖惩条例,才能达到惩前毖后、赏一劝百的目的。否则“虽日用斧铖于市而民不去恶矣。日赐爵禄于朝而民不兴善矣”(徐干《中论》)。~二句说明必须依法行事,做到法明人信,盲而不欺。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战国·尸佼《尸子·贵言》。一:统一。这几句大意是:统一天下的人必须做到命令一下来,天下百姓都执行;禁令一下来,天下百姓都停止行动。统一天下,必须作到令行禁止。这种思想。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十分必要。一个军队无统一号令,将指挥不灵,兵力分散,势必败北。一个国家无统一号令,各行其是,势必成一盘散沙,为敌所灭。所以必要的令、必要的禁都是不可少的。《逸周书·文传篇》:“令行禁止,王始也”,《荀子·议兵》:“以守则困,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都强调提出令行禁止的重要性,实行社会主义法冶的社会,令行禁止尤其不可忽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尸佼 《尸子·贵言》春秋·管仲《管子·立政》。宪:根本法令。俗:风俗。被:同“披”,指影响。百体:谓人体的四肢百骸各个部位。这几句大意是命令下达就立即执行,禁令颁布就即刻停止,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风俗影响到的地方,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从于意志一样,这是为政所期望的结果。管子的《立政》篇,是讲述君主临政时应当注意并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要树立国家和君主的权威,就必须严明法纪,令行禁止,执行不苟。若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地方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拿就国将不国,君将不君了。个中道理,对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有借鉴意义,“令行禁止”的成语至今仍有生命力。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