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四年》
见《左传·僖公四年》。
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
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更多 左丘明经典语句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左传·成公八年》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本句大意是:私人之间的仇恨不涉及公家的事。~,这是处理公私矛盾的一条准则。不能因为个人之间的恩怨仇隙而置公家的利益于不顾仗官依势,挟私报复。本句多用于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左传·哀公五年》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寡:少。犯:触犯。本句大意是:不拿少数的力量去触犯众多的力量。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总是其占极少数,而人民则总是占绝大多数。统治者要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自身的长远统治,就不可触犯人民大众的利益。以少犯多,不会有好结果。本句可用于说明统治者不可触犯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可用于说明一般人之问不可以少数触犯众人的怨怒,还可用于说明在战争中力量悬殊时,不可冒然以少数力量与众多敌人相抗。
《左传·僖公五年》更多 关于马的经典语句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衣(yì邑):动词,穿。轻裘:轻暖的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这两句话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齐国时坐的车辆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时代,人们穿着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故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乘肥马”也不能作“骑肥马”讲。到后世,骑肥马、衣轻裘已成为达官贵人优裕生活和华丽服饰的两种重要标志,如白居易就把轻裘肥马加以省略,以“轻肥”一词作为篇名,描写中唐十七宦官们的骄奢生活。“肥马轻裘”一词,现在仍活在人们的口头。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雍也》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本句大意是:马蹄踏过暮春的泥地,泥中倒有一半是落花。这句不说满地落花,而说马在路上所践踏的春泥里有一半是落花,从而将静景写成了动景,并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残春将尽的惋惜之情,十分美妙。我们应当注意学习这种委婉含蓄、曲尽人意的表现手法。可引用描写暮春之景或表达惜春之情。
唐代诗人 窦巩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春秋·孔子《论语·颜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春秋·左丘明《左传·宜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不应该用来抽打马的肚子(意谓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景公就发兵相助。伯宗劝阻景公,认为上天庇佑楚国,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意去攻打楚国,犹如~一样。“鞭长莫及”的成语即从此化来,但用法已与原意不同,意思变为:马鞭子虽然很长,但够不着马腹,因此用鞭抽打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借以比喻条件不足,力所不及。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宜公十五年》《诗经·车攻》。萧萧:马长嘶声。悠悠:这里指旌随风飘动的样子。旆旌(pèijīng佩京):泛指各种各样的旗子。这两句大意是:马儿萧萧地长声嘶叫,旌旗悠悠地随风飘摇。这是一首记周宜王会合诸侯围猎的古诗,诗中马雄壮,车精工,人威武,旗众多,围猎的收获十分丰富。这两句专写驾猎车的马和招展的旗,从侧面描写这次围猎场面的盛壮。在古诗词中,马往往与征战、射猎结下不解之缘。以“萧萧”形容马鸣,也由此诗开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车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