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经典语录

作品:《战国策》

作者:刘向

刘向简介: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1.安步以当车。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本句大意是:缓步而行,当作做车。原文此句所在的一段为:“晚食以当肉,~,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是教育人要知足,不要贪求功名利禄。古代贵族出必乘车,所以用~形容安贫乐道。现在多仅甩其字面的意思,形容在自愿或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步行代替坐车。

2.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交绝:断绝交情。恶声:难听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在与人断绝交情时,不说难听的话。君子相交要善始善终,好合好散。有交情时.两情相好.即使在断交时,虽然会心中有所怨愤甚或仇隙,但也不可相互以恶语相伤.问题自有问题在,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解决,以恶语相伤,只会徒增无谓的烦恼,或给人以笑柄.于实质同题无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在交往中要好合好散,不必在断交时以恶语相伤。现在有些夫妇因感情不和而离异,通过协商的方法“和平解决”,好合好散,互不指责对方,可算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3.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牛后:牛的肛门。这两句大意是: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师:榜样,师表。这两句大意是: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此二句和“前车之覆。可以为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5.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经:常规,原则。这两句大意是:处理国家政务有一条常行不变的原则,那就是法令能切切实实执行为最好。~是为政的经验之谈,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自行其事,法令失去了权威性和震慑力,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而难于治理了。

6.家有水义之财,测伤本。
7.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欲:内心的企图。这两句大意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所企求,但是在建设四化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大目标,则应该、也能够摒除个人的名利得失,互谅互让,做到“同欲”而不“相憎”,所以,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8.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数(shuo朔):屡次。弊:困乏,疲惫。这两句大意是:连续地打仗,人民就会感到劳苦;长期的军事行动,会使士兵感到疲惫。此二句写好战必亡的道理。作者认为:长期进行战争,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影响农业生产,使人民感到劳苦,久而九之,必然导致灾难的发生。军队长期在外东奔西走,冲锋陷阵,也会使士兵失去锐气,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或则战败,或则会发生兵变。可见好战、久战都是兵家之大忌。常以此二句强调好战必亡的道理。

9.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这两句大意是:争名的人多在朝廷上活动,争利的人多在市集上出入。朝廷上多达官贵人等有名望者,市集上多赚钱谋利的经商者,故争名、争利需到朝廷、市集等地方去活动。选句可供引用形容或说明要达到某种日的.必须到特定的场合;也可用于说明各种人或各种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用法大约相当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也可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来形容那些无孔不入地钻营名利的人。

10.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11.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12.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
1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计:考虑,打算。这两句大意是: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14.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饕(tāo滔):饕餮(tie帖),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欲:欲望。这两句大意是:秦国的统治者有贪得无厌的恶兽之心,它的占有欲永远不会满足。杜预《左传》注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两句本是形容虎狼之奏虎视眈耽,窥觎着关东六国,不到一一吞掉,它的占有欲就不会满足,像贵食的恶兽饕餮一样,永远感到吃不饱。后来人们借用“贪如饕餮”的形象.比喻极端贪婪凶残的人。

1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窟:洞穴。这两句大意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旬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16.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见《战国策·赵策一》,容:容貌,用作动词,修饰打扮。这两句大意是: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在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其中前一句体现了一种不分是非的报恩思想和侠义精神,现在引用时应慎重。

18.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委:弃置。蹊:小路。不振:不可挽救。这两句大意是: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躇上,祸患就无可挽救了。质于秦国的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不久,秦国的樊将军也叛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燕国太傅鞫武谏遭:“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意思是暴戾的秦始皇对太子丹的逃归已有积怨,何况又听说太子丹收纳他的叛将.这实在太危脸了,就像把内扔到饿虎出没的路上,必然招致祸殃。后世就以“委肉虎蹊”的成语,比喻处境十分危硷,灾祸就要来临。

19.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这两句大意是:得到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这是范睢游说寨昭王时说的话。寨昭王原先采取越韩、魏而攻强齐的战略方针,劳师袭远未能奏效。范雎人秦后,劝说昭王放弃原先的政策,政用连结远邦,攻伐邻国,逐步蚕食,各个击破的战略。他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后来人们把~发展为。“得寸进尺”的成语,形容人得到了一寸,还想得到一尺,贪得无厌,欲望永不满足。

20.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