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庭院当中。地白:指月光满地。这两句大意是:庭院中满地月光,树上栖息着乌鸦;寒冷的露水,无声无息地浸湿了桂花。这两句含蕴丰富,意境优美:“地白”二字,把空明澄净的如水月色表现得很充分;鸦栖、声无表现了月夜的静谧、闲适;“冷露”状秋夜的凉爽凄清;“湿”字很有生气,仿佛桂花被冷露滋润过,馥郁的香气清凉可闻。可用于描写庭院中的清秋夜景,其用词的精确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李白《日出入行》。这两句大意是:春天一派欣欣向荣,草木不必感谢春风;秋天一片萧瑟景象,草本也不必怨恨秋风。草木的繁荣与凋零,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春天草木复苏.秋天草木凋零,既不用感谢、怨恨什么,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诗歌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可用以说明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唐代诗人 李白 《日出入行》唐·白居易《小桥柳》。犹:尚且,还。霜风:寒风。这两句大意是:秋天,柳树叶子落光,只余下空枝还被寒风不停地吹着。杨是“衰杨”,枝是“空枝”,“风”是“霜风”,吹而“不休”,几个形容修饰的词语加强了表达效果。诗人笔下的杨柳,已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时的衰杨枯柳,而不是“春风杨柳万千条”、“恰似十五女儿腰”时的杨柳,“小桥柳”的形象足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可用来描写秋天的杨柳。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小桥柳》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霜风:秋风。关河:山河。残照:夕阳。当:对,此指照着。这几句大意是:傍晚的江边,挟带着霜气的秋风渐冷、渐急,山河显得格外萧条冷落;西斜的残阳,把余辉洒在楼头。这几句在词中紧接着“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个“渐”字领起这三句,使景物富有动感,进一步将秋色渲染得凄清寒凉。这三句景色苍茫壮阔,境界高远雄浑,深受苏东坡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可引用表现冷落的秋景。
北宋词人 柳永 《八声甘州》清·归庄《残菊》。幽芳:于幽僻处生长的花草,此指菊花。纵:即使。后:晚于,后于。未许:不准许。著:通“着”。这两句大意是:在幽僻地方开放的菊花即使在秋天以后才枯萎在枝头,也不允许严霜把它的叶子着成红色。归庄在这里以菊花自况,借咏菊明志,表示自己坚守气节,绝不向清政权屈服的志向。诗人以经霜不易其色的黄菊比喻意志坚定,操守如一的志士,以一着严霜就变成红色的枫叶比喻意志薄弱,易于变节的小人。诗句取喻恰切而又十分含蓄,形象鲜明而又富于诗味。
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 归庄 《残菊》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即月宫,相传月中有桂树,故云。袅袅(niǎo鸟):枝条摆动的样子。凄凄:寒凉。这两句大意是:仰望月宫,桂花似从轻轻摇曳的桂枝上纷纷落下,秋月当空,寒露飞洒,凝结成晶莹寒凉的露珠。写秋夜望月,有想象,有实感。前句从视觉写,从月影想到月宫中桂花飘落,似闻桂香扑鼻;后句从触觉写,从露寒凄凄想到晶莹的白露,顿感寒意袭人。写秋天月夜景色可作借鉴。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 《登台望秋月》韩国·崔致远《红叶树》。宿妆:夜妆。这两句大意是:红枫像是一位娇美的佳人,夜妆上悬着晶莹的露珠儿,使人猜想她正在落泪;她迎着晨风站立在那儿,像是喝醉了酒的醉美人正待人去搀扶。红枫似美女,使人由“含露”联想到美女在“垂泣”,由叶红联想到美女的“醉态”;美人娇弱而又醉酒,愈加弱不禁风,于是又生出“欲待扶”的设想,诗句的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自然,使红叶树的形象显得可爱而动人。可用来描写秋天滴红流丹的枫树。
韩国汉文学家 崔致远 《红叶树》汉·刘彻《秋风辞》。这两句大意是:秋风起了啊,白云在天上飘飞;草木枯黄凋落了啊,鸿雁开始南归。这两句语言朴实自然,形象却很鲜明,境界也很开阔,不仅描绘出秋天的自然景物,而且有一种萧条冷落的气氛。可用于表现初秋景象。
汉王朝第7位天子 刘彻 《秋风辞》唐·施肩吾《瀑市》。豁(huō攉)裂开。青冥,青色的天空。颠:顶。素:白色的生绢。这几句大意是:如青天之顶裂开一个豁口,万丈清泉从中泻下来;又如剪裁一条素绢,在丽日朗照下,从秋高气爽的蓝天上飘然下悬。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鲜明的映衬,把落差极大的高山飞瀑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当你到江西庐山、贵州黄果树、河南云台山……去观赏那里的瀑布时,这美丽的诗句一定会启迪你的退想,增添你的逸兴,使你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而留连忘返。
唐代诗人,道学家 施肩吾 《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