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名言

16.冰轮斜碾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宋·陈亮《一丛花》[冰轮斜碾]。冰轮:形容冰清玉洁的满月。镜天:形容明净加镜的天空。练:白绢。这两句大意是:圆月斜转,仿佛在明净的长天碾过;月光像一匹白练铺在江面上,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寒光。词句以奇特的想象,精到的比喻,刻画出月行中天之状,写出了晓月之圆润,长天之清朗,江水之澄澈,月光之寒凉。这种新奇的想象和比喻,值得我们借鉴。用这两句词描绘江天月夜的景色,十分优美。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陈亮 《一丛花》
17.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宋·黄裳《喜迁莺》[梅霖初歇]。棹(zhào照):船桨,代指船。这几句大意是:泛舟归来已是夜晚,一路上,十里荷花,一钩新月,俱载船头。这里的“载”字用得新奇别致,不但写出了一路荷花摇曳送香,新月殷勤添色,而且写出了这些美好的景物长久地留存在自己的感觉和记忆里,好像随着归舟全都装载了回来,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的喜悦心情。这三句可用以写水乡湖泊之荷月,更可学习词人锤炼字句的精神。

北宋词人 黄裳 《喜迁莺》
18.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唐·赵嘏(gǔ古)《钱塘》。这两句大意是: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着笔,写钱塘江中秋之月色和半夜之潮声。为了突出月色之无所不在,用“一千里”来形容;为了突出潮声之浩大声势,用“十万军”来比喻。境界宏大,气势壮观。这两个数字用得既整饬又极富表现力。可用来写月色和潮水。

唐代文学家 赵嘏 《钱塘》
19.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

无名氏《斑竹》。袅娜(niǎonuó鸟挪):形容草木柔软细长。这两句大意是:随风摇曳的青竹,那袅娜的竹梢似在轻轻扫拂着秋月,月光穿过竹林,筛下斑驳的清影,疑是地上未消融的片片残雪。写月夜修竹的幽姿和竹林中的月影,意境优美,充满了画意诗情。

无名氏 《斑竹》
20.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两句大意是:江天浑然一色,没有一点灰尘,唯有一轮皎洁的圆月,孤独地挂在空中。诗人极其精微地观察了春江夜月之皎洁: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似的一片银白。江天皎洁,“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本首诗中语),在这纤尘俱无的宇宙中,只有一轮孤月高照。这是一个银色的神话般美妙的境界,既幽美恬静,又惝恍朦胧。这两句可用来描绘皎洁的月色;也可以由“月轮”之“孤”引出怀人之情。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21.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唐·张若虚《春存江花月夜》。这两句大意是:江水不息地流淌,将要把春天渐渐流尽,江边的落月又一次向西倾斜下去了。诗人描写江边夜景,感叹时光不断逝去。江水奔流,使人感到它仿佛要把春天一起带走;江边“落月复西斜”,一个“复”字中含着何等深沉的慨叹!可用来描写江边月落的景色,或借以抒发韶光易逝、离愁难遣等复杂心情。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存江花月夜》
22.湖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张祜《题金陵渡》。瓜洲:在江苏省邗(hán含)江县南,运河于此处注入长江,隋唐时此处是水运变通的重要市镇,位于长江北岸。这两句大意是:入夜,江潮下落,斜月在天,远处有两三点星火,那就是有名的瓜洲。诗句写的是作者身在金陵渡口遥望瓜洲古渡所见的情景。因此处距长江入海口不远,故海潮的涨落渡波及江水。在下半夜,江潮渐落,残月斜挂天边,远看依稀可见瓜洲古渡口渔火点点,与天幕残星相映成趣。可化用以描写月夜潮落、渔火闪烁的景色。

唐代诗人 张祜 《题金陵渡》
23.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霜天:指秋季寒冷的天空。这两句大意是:秋夜的月色胜过春夜的月色,清秋的万里长天在月色朗照下显得格外静谧寥廓。春天多雨雾,所以赏月不如秋高气爽之时。秋日,霜天万里,碧空澄澈如洗,月色格外皎洁明亮。而夜深月高之时,万籁俱寂,故人间特别宁静。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静夜月景,或用以表现秋夜明月下的静谧气氛。

唐代诗人 戎昱 《戏题秋月》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月夜》。北斗:即北斗星。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南斗:即“斗宿”,因与北斗相对来说位置在南,故俗称“南斗”。这两句大意是:更深夜阑,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浸润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暗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默默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诗句从视觉入手,前句通过“月色半人家”的明暗对比,后句通过星斗阑干的天象,让人感觉到从人家庭院,到碧海青天,整个宇宙都笼罩着月夜的静谧。这两句诗宜于描绘深夜的月色,构成寂静的意境。

唐朝诗人 刘方平 《月夜》
25.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回乐故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受降城:即唐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是防突厥、吐蕃的前线。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曾亲临此城接受突厥投降,故名“受降城”。这两句大意是:登上受降城远望回乐城东的烽火台,下面一片沙漠,月光下的沙子像积雪般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高城之外,云上地下洒满皎月,月色如秋霜般凄冷,使人望而生寒。诗句可用来描写西北沙漠边城的月下景色,也可以这种凄凉荒远的景物寄寓客居思乡的愁绪。

唐代诗人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26.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唐·李商隐《月》。这两句大意是:月光经过流水,穿过楼台,凡是她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远处的人和树都朦朦胧胧地隐藏在清白的月色中。诗句由近及远,写出了月光照映下的景物:近处的流水、楼台是明亮清晰的,远方的人和树虽然也被笼罩在清白的月色中,却是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的。近处的明亮和远方的朦胧,共同构成了优美的夜色。“过”、“穿”、“藏”、“带”等动词的连用,使静态的月色具有了动的情致,特别是“藏”字写出了远方月色的朦胧美,极有韵味。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景方法可以借鉴。

唐代诗人 李商隐 《月》
27.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唐·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其二。蓝:一种草名,其色青碧,可做染料。这两句大意是:嘉陵江水含着烟雾,带着明月千里相送,碧绿的水色胜过于蓝。这是诗人宦游途中告别嘉陵江水南行时所写的两首绝句中的两句。诗人乘船东行,于望喜驿结束了水上行程,即将登车向南。他怀着依恋的心情告别嘉陵扛水,认为嘉陵江水“含烟带月碧于蓝”,似乎如人一般脉脉含情,远送千里。可用来描写月夜水色和抒发告别水乡的依恋心情。

唐代诗人 李商隐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2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半轮秋:秋月半轮。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这两句大意是:半圆的秋月照在峨眉山头,脉脉的月光投入平羌江流。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高气爽,月色清朗,且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写月影,“入”和“流”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着江水流动,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此名句意境空灵,节奏明快,语言浅近,可化用以表现秋江月色。

唐代诗人 李白 《峨眉山月歌》
2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这两句大意是:轻烟笼罩着寒凉的流水,月光笼罩着岸边的沙滩,夜里将船停泊在秦淮河上距离酒家很近的地方。“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描写水边夜色,烟、水、月、沙四种物象,用两个“笼”字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形成一幅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可用来描写水边月夜景色。

唐代诗人 杜牧 《泊秦淮》
30.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唐·戴叔伦《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楚乡:江西古属楚地,故称楚乡。袁江:源出江西萍乡罗霄山,流入赣江。这两句大意是:半夜掉转船头进入了楚乡,一路上明月当空,山水苍茫。这两句写深夜凄迷的月色,表达出作者凄清连惘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