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景明《明月篇》。潋滟:形容月光随水波闪动的样子。团栾(luán峦):团圆。这两句大意是:月色似金,随着水波闪动;明月高悬,像一只圆圆的玉盘。这是何景明咏月长诗《明月篇》中的两句。这首诗长达七十余句,它以明月为线索,描写了各种思妇、怨女的离别相思之愁和失宠绝恩之恨,词采清丽,青韵和谐,颇有《春江花月夜》遗风,是咏月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习作咏月不可不读。
明代文人 何景明 《明月篇》《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千里光:指月光。这两句大意是:仰头望见空中一轮明月,请体把我的一片相思传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吧。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全诗是:“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普照千里的明月,在诗里成了传情寄意的信使,后世许许多多托月寄情的诗,诸如“我奇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用的都是这种艺术手法。
宋代乐曲家 郭茂倩 《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罗床帏:绮罗制的床帐,轻薄透光。这两句大意是:月光多么洁白多么明亮,照在我孤眠独宿的罗帐上。这是一首游子思归之作。诗的前四句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见月而思人,思人而忧愁,忧愁而不寐,不寐而起床,既起而徘徊。语意明白,情景如画,把“游子思归”这种非常抽象的情绪作了极其细致具体的刻画。这种描写,对后代的咏月诗影响很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受此诗的启迪。可引用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唐·刘长卿《苕溪酬粱耿别后见寄》。这两句大意是:白云飘浮千万里,明月映照前后溪。这首六言诗是作者写给友人粱耿的酬诗。前句写遭贬谪后彼此沦落,如白云飘浮,千里万里,天各一方;后句写月照溪水,一片皎洁,望月思人,天涯此时。诗句托物传情,意境含蓄。写清溪明月之景可以化用,其托物传情手法也可借鉴。
唐代诗人 刘长卿 《苕溪酬粱耿别后见寄》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别枝:斜出的小枝。鸣蝉:使蝉鸣叫。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眼,惊动了斜枝上的鹊儿;清风吹拂,使蝉在半夜叫了起来。鹊惊而显月明,蝉鸣而见风清,夜之清明幽静可见。这种以动写静的创造意境的手法,值得借鉴。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句子。箕宿形似簸箕,斗宿形似酒斗。此时天晴无雨,旱情严重,箕也无粮食可供簸扬,斗也无酒浆可以盛放,确乎徒有其名了。诗人写此夜景,意在“悯旱”,抒情婉曲。可用来形容天旱无雨的晴朗夜空,也可用来描写晴空如洗的夜色。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西江月》宋·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惜:爱怜。琼瑶:美玉,此处比喻美丽的月光。这两句大意是:明亮的月光洒在溪水上,好像铺上了一层洁白的美玉,多么可爱;让它长久地保存下来吧,可莫要踏破这一片琼瑶!词句主要从人的主观意识的角度来写明月。溪月之美使作者产生爱怜之心,由爱怜之心而生保护之意,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月色的一片赞赏之情。这种以抒情手法刻画月色的艺术技巧,可以借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西江月》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师:憎人,此指敬龙。这两句大意是;此次东航,是谁与敬龙师一块到达扶桑更东的日本国呢?伴随您远航的是一船明月,一帆顺风。这是作者为日本友人归国写的送行诗,全诗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作者以诚挚的友情、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远涉重洋,一路顺风,平安抵达家乡。同时他把清风、朗月、帆船人格化,使它们和友人一起结伴而行,十分舒畅地渡完全程,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和离别之情。此诗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李白的《哭晁衡》等,都是中日友谊的颂歇,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唐代词人 韦庄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王昌龄《送柴侍御》。这两句大意是:青山一道,云雨相同,虽离别而近若比邻;明月共睹,别而未分,何能算作两乡?这是王昌龄在龙标贬地送友人柴侍御去武冈时写的一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第三句从正面写龙标、武岗两地接近,有青山相连,云雨与共;第四句则用反诘语气说:明月一轮,虽分别而可共睹,岂能算是两乡?因为两地一心,物因情变,就化“远”为“近”,合“两多”而为一乡了。这样写既是对朋友的宽慰,同时也蕴含着思念朋友的深情。笔法灵巧,语言新颖,情文并茂,作者不愧为唐人中写绝诗的大手笔,值得学诗者神会妙悟。
唐代诗人 王昌龄 《送柴侍御》唐·李益《写情》。良夜:指花好月圆的良宵。这两句大意是:(因为知心相爱之人已经死去而心灰意懒)从此以后,即使花好月圆的良夜也无心赏玩,任凭明月爬上东楼再沉下西楼。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李益家住洛阳,赴长安应试时与名妓霍夺玉相爱,誓共白头。后李益回家,母亲命他与表妹订婚。李益不敢违抗母亲之命,把与小玉的“千里佳期”在“一夕”之间断绝了,霍小玉听到消息含恨而死。李益后来看到小玉的珍簟(diàn电),睹物伤怀,写了这首《写情》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一片伤逝之情,滥于言表。写心情不佳,兴味索然的感情时,~二句可供借鉴。
唐代诗人 李益 《写情》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都怀有。逸兴:豪迈奔放的兴致。揽:揽取。明月:一作“日月”。这两句大意是:你我都怀有豪情逸致,雄心壮志汹涌澎湃.简直飘然欲飞,想登上那高高的青天去揽取明月。原诗前两句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称赞族叔李云的文章刚劲遒健,具有“建安风骨”,并以“小谢”自比,说自己的诗像谢眺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饯别时登高怀远,酒酣兴发,彼此胸中都奔腾着狂放的激情,都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向往与追求。本句可用于形容青少年意气风发、壮志盈怀的精神面貌,也可用于描写朋友相聚,指点江山.畅谈理想时的情景。
唐代诗人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宋·苏轼《中秋月》。这两句大意是:这辈子像今夜这样美好,不可多得;如此明月.到了明年又在哪里看她呢?这首诗作于公元一0七七年。七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朝中不能立足.自请改任地方官。先通判杭州,又知密州,一0七六年底奉命回朝任职,但未抵京都.又委派他改知徐州,不得进入国门。这首诗作于徐州任上,当时胞弟子由也在徐州共赏明月.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云:“暮云收尽滥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从前两句看.这一夜万里无云,月色朗照,如此良宵,又与难得一聚的胞弟共度中秋,心情该是愉快的,可是苏轼却发出了~的感叹.在乐景中发出了哀音,这是与他的政冶经历和政治敏感分不开的。果然,不到两年,他又改知湖州,并在“乌台诗案”中入狱,几至丧命。他在狱中写给予由的诗中有“风动琅趟月向低”之句,情况比他两年以前所料想的还要坏得多。这两句诗文字浅近而感慨深沉,我们读诗作文.对词句的感情色彩及弦外之音应特别注意。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中秋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两句大意是:春江涨起了潮水,江潮与海面相连相平;从海上跳出的明月,随着海潮一起上升。这两句写长江下游的月夜景色,春江、大海、潮水和明月,构成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力,加强了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潮水上涨、明月初升的雄浑景色。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唐·徐凝《忆扬州》。无赖:在原诗中有可恼、可怨之意。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分而为三,那么扬州那可恼的月色就占有二分。《忆扬州》本是怀人之作。诗人忆念远在扬州的知己,却不直说怀念其人,而只委婉地说其地令人怀念;写其地令人怀念,又唯以“明月夜”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明月普照天下,而扬州的月夜最能牵动作者的情思。诗人忽发奇想: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析而为三,扬州得天独厚,占有其二。这里以数量来形容扬州月色之美,对如此美好的月色以“无赖”二字来形容,本为抱怨明月撩人愁思,可恼可气。这种深婉含蓄的表情手法,足资借鉴。后人由此激赏扬州明月的美丽形象,就离开了作者的原意,而把“无赖”二字作为极度喜爱的呢称,~也就成了赞美扬州月色的名句,致使人们常以“二分明月”代指扬州。可化用以描写明月或以明月寄托怀人、思乡之情。
唐代诗人 徐凝 《忆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