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的名言

31.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霜天:指秋季寒冷的天空。这两句大意是:秋夜的月色胜过春夜的月色,清秋的万里长天在月色朗照下显得格外静谧寥廓。春天多雨雾,所以赏月不如秋高气爽之时。秋日,霜天万里,碧空澄澈如洗,月色格外皎洁明亮。而夜深月高之时,万籁俱寂,故人间特别宁静。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静夜月景,或用以表现秋夜明月下的静谧气氛。

唐代诗人 戎昱 《戏题秋月》
32.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唐·陆龟蒙《和龚美春夕酒醒》。龚美:皮日休的字。倩(qiàn欠):请,央求。这两句大意是:醉酒醒来之后,明月高照,花影满身,想起身回去,却东倒西歪不能自持,不得不请人搀扶。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作者把月光如水,花影散落,醉人踉跄融成一个迷人的境界,不仅写出花前月下高士的醉像,极富韵致,也抒写出醉者悠然自得的心情,意趣盎然。可用以表现文人雅士的醉态和闲适心情。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和龚美春夕酒醒》
33.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唐·李冶《明月夜留别》。这两句大意是:离人脉脉无语,月亮也无声无息地陪伴着他们依依惜别;明月有皎洁的光芒普照大地,离人的深情也无边无际。以月的无声和离人的无语相比,又以月的有光和人的有情相比,通过一“无”一“有”的相比,把本来井不相干的两种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意蕴,生动别致地表达了依依离情,并且突出了“月夜留别”的特点,构思巧妙,值得学习。

唐朝女诗人、道士 李冶 《明月夜留别》
3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这两句大意是:明月高高挂在天上,想要攀摘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又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一轮明月,令人心驰神往,古往今来,引起人们多少奇思遐想。酣醉中的李白,一边感到月亮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发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一边又感到月亮是那样的可亲可近,发出“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赞叹。月与人亦远亦近,若离若即,似疏又亲,道是无情却有情。诗句写出了明月于人既遥远又亲近的奇妙感,表现了作者的神思妙想。诗人那飘逸浪漫的思绪,以及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可以作为找们对明月憧憬想象的参照。

唐代诗人 李白 《把酒问月》
35.乘兴轻舟无远近,白云明月吊湘娥。

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期三苜》其二。湘蛾:相传娥皇、女英为舜的二妃,死后为湘水之神,称为湘娥。这两句大意是;泛舟湖上,兴致勃勃,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仰望白云明月,不禁想起湘蛾的美丽传说,仿佛那洁白的云,晶莹的月,也在怀着幽幽情思凭吊湘蛾一般。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与李白、裴九泛舟八百里洞庭,有感而作此诗。原诗为:“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瑟,红叶纷飞,明月如镜,微波荡漾。此时泛舟湖上,是多么惬意、多幺愉悦啊!末句写凭吊湘娥,为诗作蒙上一层淡淡的感伤的轻纱,使环境更为静谧幽雅,气氛更为超逸洒脱。此二句可化用来抒发与友人漫游时的愉悦,或抒发怀古之幽思。

唐代诗人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期三苜》
36.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唐·郭震《宿渔家》。这两句大意是:渔翁夜间从海上归来,在灯前笑着告诉家人:虽然孤舟晚归,但并不寂寞,因为有明月照路,一起伴送到家。这是一首写渔家生活的诗:“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这个住在芦花丛中几代从事渔业的渔人,每天迎着朝霞驾舟出海,夜间伴着清风,披着明月从海上归来,一家人团聚在灯前欢言笑语共话渔事,充满了天伦乐趣和丰收的喜悦。诗人用拟人手法写明月、写出对明月的热爱,写出渔家生活的欢乐,生活气息很浓,渔趣盎然。

唐代诗人 郭震 《宿渔家》
37.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唐·崔橹《华清宫》其一。人倚玉阑干: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夜半凭栏望月,明誓永不分离。阑干即栏杆。这两句大意是: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玄宗、贵妃都已不在,玉阑虽存,已无人凭倚了。崔橹此诗极写天宝之乱以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原诗为:“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作品意在缅怀先朝的盛隆,感叹现在的衰败。此二句写夜景,说多情的明月年复一年地照在华清宫上,可是山空殿寒,已无人玩赏,只能弧寂地自来自去。作品虽纯属写景,但渗透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可谓上乘的“隐秀之作”(沈祖棻语,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可用以吊古凭今,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

唐代诗人 崔橹 《华清宫》
3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多心:思乡之心。五处:指分散于五处的兄、弟、妹。这两句大意是:共看无上的一轮明月,理应伤心落泪,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此时都有同样的思乡之心。在兵慌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飘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挚的思亲名句。可供因赏月引起时分居异地的亲朋好友的思念时引用。

唐代诗人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高及下邦弟妹》
39.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宋·朱淑真《秋夜》。这两句大意是:床上铺满清凉的梧桐影子,仰头一看,原来是明月在梧桐树的缝隙中照射着。写明月挂琉桐,从床上的树影写起,写法别致,生动有趣。

宋代女诗人 朱淑真 《秋夜》
40.八荒万里一青天,碧潭浮出白玉盘。

宋·杨万里《钓雪舟中霜夜望月》。八荒:八方极远的地方。碧潭:碧绿的潭水。这两句大意是:辽阔无边的青天像一碧万顷的潭水,天上的一轮明月就像是从潭水中浮出的一个白玉盘。景象辽阔,比喻贴切,可用以写望月之景。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钓雪舟中霜夜望月》
4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谙(ān安):熟悉,了解。这两句大意是:明月不懂得离恨是多么痛苦,那斜料的月光到拂晓时分还穿过朱漆的窗户,映照着不眠之人。这两句写离人对明月的埋怨。离人一夜未眠,辗转反侧。而团圆的明月却通宵朗照,使她更为月圆人不圆而痛苦。于是她禁不住埋怨明月太不懂事了,直到破晓还斜照着被离恨折磨苦了的人。明月朗照人间,原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涉。离人对明月的埋怨本无道理,但这种埋怨却反映了主人公对月怀人、彻夜无眠的痛苦,在抒情方更显得很自然。这种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是很高明的。

北宋词人 晏殊 《蝶恋花》
4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绿:用作动词,吹绿。本句大意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在一旁往曰:“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过”改为“入”,又改为“满”,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才改定用“绿”。最后定稿的“绿“字十分恰切,一字警立全诗,境界全出,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泊船瓜洲》
43.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宋·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暮春季节,杏花纷谢,散乱地飞入帘中,明月从窗户洒入,像是在寻访有闲情逸致而尚未入眠的人。春天月夜杏花飘飞的撩人景色,意境幽美;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之多情,也别有意趣。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4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短松冈:指王弗坟墓所在的山地。古人葬地多种松柏,故称。这几句大意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岗上。这是苏轼这首悼亡词的结尾三句。在下阕中,作者先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后作推想:“~”。作者在这里推己及人,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亡妻的无穷哀思,推断亡妻一定也在为思念自己而心碎肠断。这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相思,把全词的悲哀气氛推进到最高度。那“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冷景象,那眷恋尘世,难舍亲人的断肠孤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年以下读至此处,仍能感到不尽的余哀。写悼亡词可借鉴其意境。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江城子》
45.料得此轩秋更好,怒涛推月上阑干。

宋·蔡觌《正觉寺清风轩》。清风轩:在浙江省定海县正觉寺,濒临大海,故可看到海中月出。这两句大意是:料想秋天在此轩看涨潮景色一定更好,那时,汹涌澎湃的海涛将推着水中的月亮涌上清风轩的栏干。这两句是推想之词。写大海怒涛中月亮初升的景象,前人诗中还不多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宁静之景,而此诗中“怒涛推月上栏干”写的是雄浑之景,显得气势澎湃,无比壮观。写海上月出可供参考。

宋代诗人 蔡觌 《正觉寺清风轩》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