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农历十五。四五:农历二十。蟾(chán蝉)兔:代指月亮。古代神话,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的长生药奔入月宫,化为蟾蜍(chú除),即癞蛤蟆。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这两句大意是:十五明月圆,二十月儿缺。这本是一首怀人诗,写望月思人,从“明月满”一直望到“蟾兔缺”。现在多用~两句中月的由盈转缺,说明事物转化的客观规律,即世界上没有永远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两句大意是: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时,远在天涯的亲人此刻也和自己一起共赏月色。诗句写对着明月怀念远方的亲人。共此时,同对月,两地相思,却不知伊人是否安好。前句写景雄浑阔大,点出“望月”;后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写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高华浑融;抒情看似词浅意明,实则情思悠长。两句浑成自然,和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咏月怀人的千古佳句。后人常用此两句以写月夜怀人之情。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望月怀远》唐·王维《山居秋暝》。两句大意是:空中的明月,透过亭亭如盖的青松,把它的银辉筛落到地下,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流泻,映着月色闪闪发光,如鸣琴般淙淙作响。写出一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那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他要远离官场,久留此境的心愿。这两句诗写景如画,看来却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充分显示出王维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唐代诗人 王维 《山居秋暝》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因为是夜间,加上人流如潮,马蹄下飞扬的尘土看不清楚,故说“暗尘”。这两句大意是:昏暗的尘土随着马蹄远去,明朗的月色跟着人流涌来。这两句写京城元宵之夜车马喧闹,人流拥挤,尘土飞扬,明月朗照的景象。诗句以“暗尘”消退、“明月”朗照相对举,写出夜色之清明;“马去”、“人来”,熙熙攘攘,元宵之热闹可见;“尘随马”,“月逐人”,景物知趣,更增欢娱。这种赋物以情,以错纵的笔法创造氛围的手法值得借鉴。
初唐政治家,文学家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举起酒杯邀请天边的明月,对着月光下的身影合成三人共饮。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而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虽然也在“举杯”,身边却“无相亲”,只能邀月与影共酌,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诗句反映了诗人以旷达来排遭愁闷的心态,可用于表现身在他乡,举目无亲的苦闷及力求自我解脱的矛盾心理。
唐代诗人 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唐·李白《关山月》。天山:横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大山。这两句大意是:明月升上了天山,浮沉出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是征人东望所看到的一幅包含着山、月、云三种景物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高山雄立,云海辽阔,明月出没,苍苍茫茫,显得非常壮观。而这又是西戍征人东望所见,在这雄浑、浩渺的图景中,含蕴着他们怀念故土、怀念亲人的深沉思绪。这两句可用以描写天山之月,也可化用以写关山之月。
唐代诗人 李白 《关山月》唐·杜牧《别鹤》。声断:声音消逝。这两句大意是:一只别鹤的哀鸣声在碧云外渐渐消逝,它的身影在明亮的月光中显得孤苦伶仃。前句写其“声”,是从听觉角度落笔;后句写其“孤”,是从视觉角度着墨。声“断”而影“孤”,凄苦之情状分明可感。可用来描写孤鹤。
唐代诗人 杜牧 《别鹤》宋·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这两句大意是:明月却是那么多情,不管人走到哪里,她都陪伴着你同行。明月处处皆照人,这是客观现象。人自行,月自照,本不相干。而诗人却把明月人格化,说明月“随人处处行”,把明月写得一往情深。而处处有行人,处处有明月,月色又多么广袤皎洁!诗人对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外。这两句词可用以描写夜月随人之状,以拟人手法写月及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可以借鉴。
北宋词人 张先 《菩萨蛮》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彩云:比喻作者眷恋的歌女小蘋。这两句大意是:当时照着小蘋归去的明月还在,而小蘋却已不见了。这首词写作者对小蘋执著的恋情。小蘋本是作者朋友家的歌女,两人一见倾心,写了新词就交给她歌唱。后来朋友病死,歌女们也“流转人间”,不得复见,但作者恋情犹存。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春恨却来时”为思忆小蘋而作的。末两句~既有回忆,又有怅恨,写得十分含蓄。当年,作者与小蘋两情相悦,欢会之后,一轮皎洁的明月,映照着小蘋像一朵美丽的彩云飘然归去。如今“曾照彩云归”的明月还在,言外之意是:彩云却永远飘走了。词句以虚笔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得特别情深意长。目前,人们赋予“彩云归”以新的含义,常用它来喻指美好的事物飘然归来。
北宋词人 晏几道 《临江仙》宋·孔平仲《弧雁》。这两句大意是:天是那么高远,路是那么漫长,一只孤雁寂寞难抑,只有向明月诉说自己孤独的愁肠。句紧扣“孤”字着笔。首句以不能视听的明月作为陪衬,极写大雁的孤苦无诉;次句以天高路远相衬托,更显出失群征雁的孤单。明月、高天、长路,都是为征雁之孤作渲染,从而流露了作都人世茫茫,孤独无依的叹伤。
北宋诗人 孔平仲 《弧雁》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流光:指月光,清光似水,给人以流动的感觉。徘徊:回旋荡漾。这两句大意是:皎洁的月亮照在高楼上,溶溶如水的月光正在回旋荡漾。诗句所描写的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冷月寒光,徘徊徜徉,烘托了少妇对月怀人,孤独寂寞的婉转愁思,古人以为这是建安绝唱。这两句诗可用来描写月光,也可用以引出对月怀人的思绪,“徘徊”两字既形容月色荡漾,也喻指愁思萦绕。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哀诗》南朝·宋·谢灵运《岁暮》。朔风:北风。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在积雪上,闪烁着寒光;强劲的北风怒吼着,声音多么悲凉!“明月照积雪”是传诵的佳句。钟嵘《诗品·总论》评论说:“‘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意思是:写诗重在写出作者深刻的主观感受,而不贵于用典。谢灵运直写雪夜明月之景,虽未借助于经史,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两句可引用以描写数九寒天的风雪夜景。
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岁暮》南朝·梁·萧绎《望江中月影诗》。这两句大意是:澄澈的江水中涵容着一轮皓月,水波月影上好像浮着青天。形容江面的浩淼无涯,月亮好像“涵”于江中,天宇好像浮于水面,气势颇为壮观,“涵”、“浮”二字用得生动而富于想象。可用来描写江间明月。
南北朝时期梁皇帝 萧绎 《望江中月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