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马总《意林》引用《正部》语。琢:雕琢。则:那就是。本句大意是:玉如果不经雕琢,那也不过就是南山之上普通的圆石而巳。此句从反面立论,说明玉经琢磨方成嚣,人经者砺始为才的道理。此名句立论角度新颖,修辞手法巧妙。宝玉与圆石,其价值对比鲜明,更宜于揭示名句阐述的道理。另外,名句采用口语的形式,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其说理方法值得借鉴。可用以说明施加教育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接受教育、经受磨练的重要。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宋·林逋《省心录》。孩提:也作“提孩”,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可提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幼儿。这两句大意是: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古人已知幼儿教育的重要,现代人自不必言,不仅要“教于孩提”,而且要开始于胎教。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汉·刘向《说苑·杂言》。鞭扑:用鞭子猛打。从:听从。这两句大意是;用鞭子抽打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不听从父亲的教训。用“棍棒教育”、“惩罚主义”强迫孩子就范,会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作父母的对子女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当子女不能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成材”时,就会从百般宠爱走向另一极端:诉诸武力,加之以掌脚棍棒,结果会造成家庭不睦,父子失和,子女出走,甚而酿出悲剧。~的古训可引为鉴戒。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周秦》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失:过失。这两句大意是:教育者要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然后才能挽救他的过失。本名句提出了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设立的。它强调,教育者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否则将会无的放矢。因此,“知其心”是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救其失”,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原则与现代数育法是相吻合的。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唐·马总《意林》引《成败志》。导:引导,疏导。这两句大意是:水性虽然能够流动,倘若不加疏导,积水被壅塞也不能流通。对~二句可以广泛取喻:天资聪慧的孩子,不经教育引导也难以成才;质地良好的材料,不经加工也难成精致的器物;资源矿藏虽然丰富,不经开发也难以变成财富。它说明事物的本质再好,若没有必要的条件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宋·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渐(jian坚):逐渐感染。这两句大意是:要以高尚的道德使人民顺服,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使人民逐渐受到感染。对人民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淳厚的风习、高尚的节操去影响人民,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民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言外之意,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任何粗暴野蛮的硬性限制,都收不到好的效果。即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也是少不了的。可借以说明加强正面教育的重要。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西汉·戴圣《礼记·学记》。长(zhang掌):增长。这里是发扬的意思。救:补救。本句大意是: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札记·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曷,有的缺点在干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却点,是由于各人心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所以文章接着说:“~。“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故能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其缺点。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