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名言

16.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唐·李康成《自君之出矣》。这两句大意是:春草随春而生,它茂盛、纷乱,无处不有,就像思妇的相思之情,随着丈夫的离别与日俱来,心绪烦乱,无法排遣。比拟形象、生动,把难以名状的相思之情描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以实写虚的写作方法可供学习。

唐代诗人 李康成 《自君之出矣》
17.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唐·李白《春思》。燕(yān烟):河北的古称。秦:陕西的古称。这两句大意是:当燕地的春草还细嫩得如同碧丝时,秦地桑树的绿叶已经茂密得把枝条都压低了。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诗的本义是写丈夫远戌燕地,妻子留在秦中,她面对春天的景物思念远人,想象远人也在思念家乡。燕地较寒,秦地较暖,虽春天来得有迟有早,但春光所唤起的相思之情却是一样的。现在可用于表现同是春天,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景物大不一样。

唐代诗人 李白 《春思》
18.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唐·李白《长相思》。横渡:形容眼波流动。这两句大意是:昔日脉脉含情,顾盼传神的眼波,今日变成了长流相思之泪的泪泉。~通过眼睛的变化进行今昔对比,写相思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唐代诗人 李白 《长相思》
19.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天之涯:天的边际。地之角:地的尽头。这两句大意是:(我们叔侄二人)一个在天的这边,一个在地的那头。这是韩愈为他的亲侄子十二郎韩老成写的祭文中的话,说明十二郎在世时叔侄之间遥隔两地,不能互相照顾,十二郎去世后更是生死阻隔,永无相见之日,语意十分沉痛。此名句和成语“天涯海角”意思相同,用以表示双方相距的遥远。写相距远、相思深的感情时常常引用它。

唐代文学家 韩愈 《祭十二郎文》
20.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夜阑:夜深。更:还。秉:掌。秉烛:点着蜡烛。这两句大意是:夜深了还高烧蜡烛不能入睡,面面相对仍怀疑是在梦中相会。这两句写深夜合家秉烛对坐、畅叙别情的景况。初见时“妻孥怪我在”的惊异激动过去之后,一家人都沉浸在兴奋之中,毫无睡意。因而尽管夜已经很深了,亲人们还围坐在烛光下,诉说着别后互相之间的牵挂、惦念、相思、担忧。恍惚之间,令人觉得是在梦境中,对眼前的一切,竞不敢信以为真。“如梦寐”三字准确地刻画出诗人遭逢乱世、劫后余生的心理。这个名句对后世影响程大,可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词:“今宵剩把银吁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大多由此化出。可引用描写经过艰难曲折之后,亲人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时的情景。一说,这两句写的是诗人与老伴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亦通。

唐代诗人 杜甫 《羌村三首》
21.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教人:使人。霎时:片刻,一刹那。厮见:指会晤、见面。这两句大意是:老天爷啊,你就叫人相见一小会儿又有何妨?这是一首怀人词。词人伫立池边,羡慕燕子能飞到那人的住处去,又听见那人从丝簧声里传出的深情,猜知她也正在苦苦思念他,就是无法相见。最后的“~”两句,是词人思极生恨,质问老天:你使人有片刻的会晤该有何妨?意即你连一刹那的会面机会都不给,实在太残忍了在写作上,这是以情结尾的方法。从~这种直陈其辞,不假雕饰的话语中,反映出词人渴望一见所思而无法相见的苦闷。梁启超说:词人的感情简直“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以真情感人,是这两句最大的特色。

北宋词人 周邦彦 《风流子》
22.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宋·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思量:思念。攒(cuán)眉:紧紧地蹙着眉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不想念,眉头也要紧蹙一千回。这两句以正话反说和夸张的笔法,从外貌上渲染相思之苦。抒情主人公因苦于思念,终日愁眉紧锁。这层意思如果从正面描写,未免显得平直;现在作者从反面着笔,说自己即使不想对方,一日也要“攒眉千度”;思量时又该如何,自然不言而喻。这种曲笔增加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写作时可以借鉴。

北宋词人 柳永 《昼夜乐》
23.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宋·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这两句大意是:已是黄昏将临的时分,暮雨拍打着梨花,深深的庭院紧闭着重门。这是一首思妇怀人词。昏黄的天色,深闭的重门,造成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拍打着梨花的雨声,更透露出一般凄凉的意味,好像拍打在人的心上。作者通过这种环境描绘,深切地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之情。整首词到此句结束,这种以景为情的结尾,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两向可用以描摹压抑、沉寂的氛围,其以景达情的艺术手法更值得学习。

宋代文人 李重元 《忆王孙》
2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哗诗》。聊:姑且。这两句大意是:在江南没有什么可以表示我思念情意的东西,权且寄上一枝迎春的梅花,聊表我满腹的情怀吧。本诗原为一首朋友之间的赠答诗。原诗是:“折梅逢驿使,寄与垄头人。~”(见《荆州记》)。由于这种赠物表心的特殊传情方式含蓄而高雅,所以后来成为朋友或分居的夫妻之间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相思情意的手段。此诗折梅寄意,使花人格化,风格独具,别出心裁,以后便在民族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这个典故知名度、使用率高,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屡屡被化用。

南北朝诗人 陆凯 《赠范哗诗》
25.思妇楼头月,征人马上霜。

明·章美中《初秋感怀》。这两句大意是:思念着远征丈夫的妇女,看到楼上明亮的月光便产生无限的情思;出征在外的将士,在马上历经风霜之苦,也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月亮是最能引起人们的幽思的,思妇楼头的月亮,就更能引起她的愁绪;征人独身在外,无时不在思念家中的亲人,生活愈加艰苦思念也会愈加深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作者用了两个典型的意境——月照思妇楼,霜罩征人马,便把这两种情思联在一起了。同时,“思妇楼头月”之白与“征人马上霜”之白,也使读者在思妇与征人之间产生联想,勾通了二者之间的情思。这两句可合以写两地相思,也可分以写思妇之情、征人之苦。

明代诗人 章美中 《初秋感怀》
26.理丝人残机,何悟不成匹。

晋·无名氏《子夜歌》。残机:残缺的织机。何悟:哪知道。匹:以织丝不成匹,隐喻情人不成匹配。这两句大意是:整理一下纷乱时思绪走近残损的织布机,哪知道他竟要和我匹配成婚!《子夜歌》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的创作,实际上是晋与南朝时流传在要地的民歌。此诗是一首情歌,写作上以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见长。前句字面意思为整理织机上的丝,以便继续织布,实际上“丝”为“思”的谐音,表现思念的思绪;后句布匹的“匹”也是字面意思,实际上的意义是“匹配”的意思。谐音双美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对中国文学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本诗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文含蓄蕴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无名氏 《子夜歌》
27.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千里光:指月光。这两句大意是:仰头望见空中一轮明月,请体把我的一片相思传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吧。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全诗是:“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普照千里的明月,在诗里成了传情寄意的信使,后世许许多多托月寄情的诗,诸如“我奇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用的都是这种艺术手法。

宋代乐曲家 郭茂倩 《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
28.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鲍令晖 《古意赠今人》
29.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北宋词人 陶谷
30.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唐代诗人 韦应物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