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薪:柴。鬻(yu玉):卖。这两句大意是:不在树林中卖柴,不在河、湖上卖。林中柴多,湖上鱼多,人尽可以伐薪、捕鱼,不需要买柴、买鱼。故于林中卖柴、于湖上鬻鱼,既不易售出,又难得好价钱。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说明了一条商品经营的原则。可供引用说明在商品经营中,要时刻密切注意供求关系。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齐俗训》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势》。吞舟之鱼:大鱼。陆处:处于陆地上。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这句话是从《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变化而来,和《韩诗外传》“吞舟之鱼,不居潜释(小鱼栖居的湖泽)”,《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小河)”意思相近,可用以说明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具体环境和条件,失了势的英雄不但投有用武之地,而且比不上得势的蝼蚁之辈,他们备受侵凌,甚至还会有生命之危。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势》北齐·刘昼《刘子·贵言》。甘:指味美,此处用作动词。本句大意是:将要生病的人,必然不觉得鱼肉等佳肴味道鲜美。人将要生病的时候,虽然病情还没显露,但内部生理已发生病变.所以对美好的食物也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此句意在比喻人将要遭受灾祸的时候,虽然灾祸尚未显现,但思想作风已经不正.必然对中肯的批评劝告听不进去。这两句可用于预察人的疾病.也可用以比喻不听忠告的人必然招致灾祸。
北齐文学家 刘昼 《刘子·贵言》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至:极,最。至察:指苛求。徒:从师学道学艺的人,门徒。这两句大意是:水极清就不会有鱼生存,责人过严,过分苛求别人,就不会有人跟从你。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括相对的方面,又包括绝对的方面,相对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相对和绝对是辩证的统一。极清的水中不会有鱼,过于苛求就没有人相从。要求过分(绝对)则适得其反;适可而止(相对)则要求才会实现。可用以说明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对同志、对朋友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否则就无人和你一道工作,就会使你成为孤家寡人。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战国·尸佼《尸子·君治》。这几句大意是:鱼失去水就要死去;而水失去了鱼,水还是水。水是鱼赖以生存的条件,失去水鱼就活不下去;而水却不以鱼为生存条件,所以水失去鱼,仍不失其为水。~几句说明一个哲理:依赖外部条件而生存的人物、事物,一旦失去外部条件,就难以生存;不依赖外部条件而生存的人物、事物,失去了外部条件,仍可以独立自主地生存下去。它说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尸佼 《尸子·君治》宋·晏殊《无题》。鱼书:即书信。何由达:从何处可以到达。这两句大意是:想寄书信,寄到哪儿能够收到呢?水远山长,到处都一样没有尽头。这首小诗抒写对一段已经消失的爱情的追忆,以“油壁香车(指代坐车的女子)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开始,又以“~”结尾,通篇贯串离恨。这两句通过设问和自答,反映了一种绝望的幽怨。由于处处“水远山长”,“鱼书”也就无由到达,逝去的爱情已经不可追寻了。可见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缠绵悱恻,情长怨深。
北宋词人 晏殊 《无题》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jie接)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这几句太意是: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这几句以准确、生动的比喻,说明竭泽而渔是急功近利的作法,这种短期行为是十分愚蠢的。只图眼下的利益或成功,不计后果,不留余,从长远的观点看,必定得不偿失,遭受巨大失败。可以这几句讽刺那些政治上、经济上的“近视眼”;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也会从此名句中得到启示和鉴戒。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这两句大意是:慌慌张张像无家的狗,急急忙忙像漏网的鱼。这两句描写狼狈逃窜,用比喻刻画了逃跑者的情态,表现出惊慌、恐惧、匆忙、失魂落魄的狼狈相。由于它通俗形象,已成为人们的口浯。可两句并用,也可单用。或用于战败后逃出重围,或用于逃出伏击圈。或用于逃脱看守,或用于遭斥而窜,不一而足。多用于贬义。
元代戏曲作家 郑廷玉 《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