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宋·苏轼《连雨江涨二首》其一。连雨:连阴雨。龙卷:龙卷风。这两句大意是:龙卷风夹带着鱼虾随雨落下,人随着呜犬爬上墙头过夜。两句诗绘出一幅风雨灾情图。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时间短的猛烈旋风,破坏力极大,能把人、畜卷上空中落到别处。苏轼贬官恵州,那里滨海多水,阴雨连绵,江水暴涨,龙卷风肆虐。作者目睹这一自然灾害,并把它写到诗中来,成为龙卷风的艺术记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连雨江涨二首》见刘安《淮南子·说山洲》。致:招引。树木:植树。这两句大意是:要想招引游鱼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飞鸟就得先种树。这两句启迪人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先创造条件;你去创造条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无所获。文句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在写作方法上也可资借鉴。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洲》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上:皇上。材:术材。残:毁坏。干谷:车干山谷里的水。这几句大意是:皇上想要丰材,臣下就毁坏树木,溢伐森林;皇上想吃鲜鱼,臣下就车干山谷,涸泽捕捞。几句话就写出了贪君谀臣祸国殃民的行径,很有警戒意义。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见《孟子·离娄上》。獭(tǎ塔):水獭,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野兽,能游泳,捕鱼为食,皮毛很珍贵。爵:同“雀”。鹤(zhān)毡):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鹞鹰的猛禽。这几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实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会归附;而实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驱鱼驱雀的水獭和鹞鹰一样,把老百姓都赶到实行仁政的君主那里去。现在人们常以~比喻由于自己的错误或暴行,替别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赶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离娄上》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几句大意是:以肉除去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多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蚂蚁和苍蝇嗅觉都极灵敏,而且蚂蚁爱吃肉食,苍蝇喜逐腥臭,想要驱除它们,不用它们最怕闻到的气味去熏逐它,而用它们最嗜爱的鱼与肉去引诱它,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现在可引以说明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不然将事与愿违。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汉·刘向《说苑·杂言》。鲍鱼:成鱼。肆:店。这儿句大意是:和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如进八咸鱼店一样,时间长了,居然闻不出咸鱼的臭味了。在卖咸鱼的铺子中呆的时问长了,闻不出臭鱼的腥味,反而会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气味;与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看不出恶人行为之恶劣,反以恶行为善行,因为此时你已分辨不出香臭,判断不了善恶,自己已经浑身沾满了腥臭。这几句含义深刻,比喻恰切,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人受坏环境熏染久了,也会习以为常。“入鲍忘臭”的成语就是从此演化而来的。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战国·列子《列子·杨朱》。吞舟之鱼:大鱼。枝流:分杈的小河、支流。鸿鹄(hú胡):即天鹅。这几句大意是:大鱼不会在杈河支流中游泳,天鹅不会在污浊水池边栖息。大鱼喜邀游,天鹅性高洁。狭小的支流不能供大鱼生存,龌龊的污池岂可供天鹅容身。~几句可用以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不肯到不能拖展身手的地方去,也说明没有良好的环境,就不能吸引有才干的人前来。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杨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纯传》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这几句大意是: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这几句以香饵钓鱼作比,点出统治者以金钱收买死士的实质。重金悬赏,犹如香饵。鱼儿吞食香饵,必定上钩,成为钓者的美味佳肴;拿了别人的赏金,必定得为别人效力卖命。反过来说,这些人不是为真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金钱而战。这几句可用来揭露统治者以金钱为诱饵,悬金买死士为其效力的实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耿纯传》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吞舟之鱼:大鱼。荡:摆动。制:制服。居:适合于居住的处所。这几句大意是:摆动的大鱼,一旦失去了水,就会被蝼蚁所制服,这是因为它离开了适于自己居住的处所所致。事物的生存,凭借于一定的条件。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该事物就失掉了优势而濒临于死亡。《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吕氏春秋·慎势》。“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意思与~相同,都比喻英雄失势就会受小人所欺。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