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经典语录

31.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陈寿《三国志》卷59,吴主五子传一旦做了一件坏事,做过的所有好事将化为乌有。

《三国志》
3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
33.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34.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三国志》
35.非常之事,何得因循。《三国志》
3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7.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戢(Jí急):收敛。这两句大意是:战争像烈火一般,该停止时不停止,必然自己烧死自己。此二句源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发动战争给别国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米灾难。若当停不停,势必像玩火者一样自己烧死自己。以此二句强调好战者必亡,具有警戒意义。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38.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西晋·陈寿《三国志》三国·阮籍《咏怀诗》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三国志》
39.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机权:国家重要事务的管理权。多门:许多部门。原:“源”的本字,根源之意。这两句的大意是:重要事务的管理权由好几十部门掌管,这是引起纷乱的根源。这原是夏侯玄与司懿议论政事时说的话,意思是人事大权要集中到中央。现在用这两句话多强调要政归于一,以免政出多门。

《三国志·夏侯玄传》
40.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两句大意是:蛟龙得到云雾雨露,最终将不会甘作池中之物。赤壁战后,孙权拜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牧。周瑜不以为然,上疏劝孙权调刘备到江南,以美色、酒肉使其意志消沉,把关羽、张飞等臂膀调离,使之不能成大事。用瑜认为:给刘备土地,使他独占一方,又让刘、关、张三人凑在一起,就好像是~,一有机会就会飞走。后刘备果建蜀汉,形成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写作上此句以“比”的手法见长,以蛟龙比刘备,云雨比机遇,池中物比无大志之人。该句语言精粹,比喻贴切,暗含哲理,发人深省,很为后人乐道。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41.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谏:臣下的劝谏。这两句大意是:求取贤才如饥似渴,接受臣下的劝谏毫不厌烦。如饥似渴,可见其求取贤才的急切心情;毫不厌烦,可见其听取臣下批评和意见的真诚态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古之君王或今人最高领导应广开求贤之路,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和意见。“求贤若渴”已成人们口头常用的成语。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4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刮目:擦眼精。待:看待,对待。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人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东吴将领吕蒙以军务繁忙不肯读书,孙权劝他好好学习,他才开始就学,笃志不倦,大有长进,使鲁肃大为惊奇。吕蒙对鲁肃说:“~”。这句话现在还常引用,赞扬某人时间不长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有时也用作作讽刺性的反语。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43.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魏未权臣司马懿的儿子。曹髦在位时,司马昭以大将军身份专国政,蓄意夺取政权。这两句大意是:司马昭的用心何在,连不相干的人也知道。曹髦即位后,看到皇权一天天被司马昭篡夺,很不满意,对侍中王沈等说了~的话,然后亲率数百憧仆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所弑。此句直言其事,旗帜鲜明,但其揭露司马昭狼子野心的意义,字面上并没有点破,这一层意思全凭直觉把握,显得十分含蓄,形成独到特点,成为后世揭露人所共知的祸心、野心的习用警语。后一句在沿用中已简化为“路人皆知”。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44.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名:名声。啖(dàn淡):吃。这两句大意是:名声如同地上画的烧饼,不能吃啊。三国时期,荐举官职常以某人名声的大小而决定其官位的高低,这种重名不重实的选官方法带来许多弊端。魏文帝曹丕在举中书郎时下诏说“选举莫取有名,~。”成语“画饼充饥”即从此而来,现多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或比喻凭借空想来自我安慰。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45.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长。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贾逵传》。患:忧虑.害怕。名:美好的名声。年:指年齿,涛命。这两句大意是:只怕美好的名声树立不起来,不怕寿命短促,曹操东征时进人贾逵的祠庙,回想起他部下这位大将的业绩,怆然有怀,发出了这番感慨。人活在世上,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名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寿命并不长,但却能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如果一个人混混噩噩地活着,对杜会没有一点积极的贡献,那么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任何价值。这个名句可供劝勉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奋斗.争取立名时引用。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