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 明代小说家《金瓶梅》作者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

名言解释: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

本句大意是: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

这个比喻说明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形成都不是突然的,而是经过一定的过程和需要一定的条件。可用于说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可用以说明结果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现在常说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劝诫人们要注意防微杜渐。

更多 兰陵笑笑生经典语句

1.瓜儿只拣软处捏。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这句话比喻专挑软弱的人欺侮,俗语有“吃柿子拣软的捏”,与此意同。可用以喻示为人要刚强,不能软弱地可用以嘲讽欺软怕硬的人。

《金瓶梅词话》
2.天下钱眼儿都一样。《金瓶梅》
3.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这两句大意是:一边吃着碗里的食物,一边看着锅里的食物。比喻贪得无厌,也作“吃着锅里,占着碗里”。多用来责备那些贪婪的人,也可用来形容馋相。

《金瓶梅词话》
4.苍蝇不钻没缝的鸡蛋。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钻:叮,此指苍蝇用针形口器吸食。这句大意是:鸡蛋不破不烂,没有缝隙可钻,苍蝇就不会去叮食。这一句俗语用浅显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坏事是由事物的内部原因引起的。俗话说,“篱牢犬不入”,“没有家鬼勾引不来恶神”,自己家里(单位、团体或国家)出了坏事,要多反思自省,从内部找原因,不要一味责怪别人。此俗语足可引为鉴戒。

《金瓶梅词话》
5.人面咫尺,心隔千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一回。咫(zhi止)尺:距离很近(古称八寸为咫)。这两句大意是:人相距很近,但内心却相隔千里。这两句形容人虽然经常见面,但彼此隔膜得很,各打各的算盘,谁也猜不透对方的心思。可用以说明知人知面不知心。

《金瓶梅词话》

更多 关于防微杜渐的经典语句

1.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春秋·管仲《管子·权修》。微:小。邪:邪恶,坏事。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小事不注意,必铸成大错。可用于对谋事及修身的劝说。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权修》
2.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基、胎:均指事物的开始。这两句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有个开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发的,都有一个由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幸福也好,灾祸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对于祸害的苗头,一开始就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发展。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于灾祸应注意防微杜渐,幸福的争取也应从细小处着手。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
3.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
4.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晋书·王敦传》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敦传》
5.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橙松之注引《江表传》。长(zhǎng掌):滋长。这两句大意是:坏事不可积累,过错不可滋长。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干一两件坏事或有微小的过失看来算不得大问题,因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是,如果不引以为戒,不防微杜渐。而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恶为大罪,积小过为大错,最后不可收拾,引起了质变。因此,~和《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样,都有劝诫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