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 唐代诗人 杜牧 《赠别》

名言解释:

唐·杜牧《赠别》。(一作许浑作)。

这两句大意是:门前倘若没有路可以南来北往,人间就会免除别离的愁苦了。

把人同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使人怨忿无处发泄而遣怒于道路。这种别致的表情方法值得借鉴。

更多 杜牧经典语句

1.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本句大意是:暮春时节,其它花均已凋零,唯有梨花带着绿叶,独自送春归去。此句颂扬了梨花不畏暮春风雨,独自送春归去的风姿。古来文人学者,多以伤春悲秋为题材吟诗作赋。在他们笔下的暮春景物,不是“风雨”,便是“落红”,往往充满凄楚伤感的情调,而此句却以积极的态度去“送春”,绐人以乐观向上的启迪。尤其一个“独’字,仿佛是力排众议,鹤立鸡群一般,更使人钦佩。可用来描绘晚春梨花,或借以颂扬特立独行的人。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2.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唐·杜牧《鹤》。吊影:即形影相吊,形容孤独的样子。吊,慰问。这两句大意是:溪水边有一只没有侣伴的孤鹤,终日形容相吊。鹤的孤傲超逸,远离尘俗的形象宛然可见。“终日”是从时间角度写,喻其长;“溪边”是从空间角度写,喻其清。可用来描写孤鹤,或寄托孤高情怀。

《鹤》
3.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

唐·杜牧《别鹤》。声断:声音消逝。这两句大意是:一只别鹤的哀鸣声在碧云外渐渐消逝,它的身影在明亮的月光中显得孤苦伶仃。前句写其“声”,是从听觉角度落笔;后句写其“孤”,是从视觉角度着墨。声“断”而影“孤”,凄苦之情状分明可感。可用来描写孤鹤。

《别鹤》
4.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唐·杜牧《睦州四韵》掩映:被山遮掩衬托。潺湲(chuányuán蝉原):水慢慢流动。这两句大意是:山野人家为山林草木遮掩衬托,若见若不见。人在山中,所到之处满眼缓缓流水,充耳水声潺潺,别有一番奇趣。此名句状写山行时的真实映象与感受。深山中人家为绿树掩映,给人以亲切感;那无处不在的流泉,更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描写山中幽景,记叙游山感受时可以借用。

《睦州四韵》
5.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终南山。两相高:终南山与秋色两相争高。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峥嵘巍峨,秋色高远寥廓,两者竞美争胜,山之峻拔,秋之气势,相得益彰。南山是具体的,秋色则是抽象的。秋色的高远寥廓,易于会意却难以言传。诗人用以实托虚的艺术手法,以高耸入云的南山与高远无极的秋色作比,就使人较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同时也衬托出南山的峻拔气势。这一实一虚的比试,可谓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由此可以领略诗人别出心裁的构思方法及它给人留下充分想象余地的妙处。

《长安秋望》

更多 关于离愁别恨的经典语句

1.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唐·王维《观别者》。这两句大意是:别者的车越走越远徒然望而不见,时时见到的是车子后面扬起的尘土。这首诗是身在客中的王维看到人家临歧惜别的情景,引起感情共鸣而写的。车子带走了离愁,也留下了别恨。“时见起行尘”,可知人已去远,送者还不肯离去,久久地怅望着远处的行尘。《庚溪诗话》说:昔人临歧执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唐代诗人 王维 《观别者》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霜林醉:树林经霜而变红。醉,指红。这两句大意是:早晨,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是谁把它染得红颜如醉?都是离人那流不尽的眼泪。这两句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唱词,形容伤别的眼泪染红了如醉如痴的枫林。在“霜林”前面用了“谁染”二字,好像景物的变化是有人促成似的。树林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然而莺莺泪眼望去,好像枫林也都带着悲哀的色彩。这不但化静为动,写活了秋景;同时以有情看无情,使景物尽著感情色彩,充分地写出了莺莺内心的离情与别苦。作者这种移情的手法运用得很高妙,我们可借来描写离愁别恨。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五代·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两句大意是:离恨宛如绵绵无尽的春草,伴随着行人的脚步远去,走到哪里生到哪里。春草是客观的物象,它连绵不绝,到处丛生,恰如词人无边的离恨,因此又成了词人的心象。词人外体物情,内抒心象,情景变融,虚实合一,以新奇的比喻极为生动地抒写了心中的离愁别恨,不仅写别情可作参考,这种别致的抒情方法更值得学习。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清平乐》
4.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是李白回忆与好友元演旧日的游踪而写给元演的一首长诗。这两句大意是:若要问我别后的离恨有多少?就像暮春时节的落花那样纷纷扬扬争着飘舞。李白此名句和李煜“同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法一样,都是上句设问,下句用比喻作答。李煜词以一江春水为喻,状愁的深长不断;李白诗以暮春落花为喻,状愁的纷繁无边,异曲同工,各擅胜坊。写离愁别恨、思念之苦,可化用此名句的意境和表情手法。

唐代诗人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眼底:眼前,眼中。这两句大意是:倘若使眼前没有离别之恨,就不相信人间还会有愁白头发的人。这两句写离恨之苦,令人白头。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反面入手,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的设想,断定人间白发都因离恨而生,无离恨即无白头。“不信”二字,语气斩钉截铁。这种推断虽不合理,抒情意味却大大加强。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无理有情之笔,值得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