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答尉迟生书》。这两句大意是:词汇不充足,不能写成完整的文章。韩愈的原句是:“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他以身体各部分不齐备,不能成为完整的人作为比喻,说明一篇完整的文章,必须有充足的词汇。如果辞不达意,或者结构不完整,就“不可以为成文”。可见要写好文章,必须掌握充足的词汇,初学写作者更要注意词汇的积累。
唐代文学家 韩愈 《答尉迟生书》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的笔,是用来劝人为善,惩戒恶行的。王充在这里说的是一种写作目的,认为文人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劝善惩恶”。这里的“善”、“恶”,自然是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但王充已经认识到文学的社会性,指明了文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肯定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好人好事,惩戒恶行劣迹,爱憎分明,褒贬得当。从这个意义来看,~两句对当前的写作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佚文篇》清·黄遵宪《杂感五首》其一古:古人。拘:拘束,牵制。这两句大意是:我用我手中的笔,写我口中想要说的话,岂能受古人的牵制,用古人的语言写诗。黄建宪是清末“诗界革命”中的重要诗人,~正是当时“诗界革命”提出的重要论点之一,即提倡厚今薄古,反对用古人的语言作诗,这无疑是正确的。此句可用以论述写作中应反对因袭,注重创新。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 《杂感五首》宋·陈騤《文则》事:指文章内容。言:指文章的语言文字。这两句大意是:内容以筒明扼要为上,语言以简洁精练为当。有些人讲话、写文章,唯恐自己的意思表达得不明白、不全面,因而反复重申,再三叙述,结果反使讲话罗里罗嗦,文章累赘重复。所以初学写作者应谨记这个名句:“~”。可供引用论述写文章时对内容与语言的基本要求。
宋代学者 陈騤 《文则》清·黄宗羲《南雷文定·论文管见》风韵:风度韵味。担板:呆板。
明末清初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 黄宗羲 《南雷文定·论文管见》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征圣》。志:思想。言:语言。文:文采。信:真实。辞:文辞。巧:美好。这两句大意是:思想内容要充实,语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实,文辞也要美好。这是强调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干巴巴的语言,单调而艰涩的词汇,绝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丰富的感情,但言粗辞拙,可读性差.也很难打动人心,感染读者。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征圣》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达:畅达。这两句大意是:文辞以畅选为主,不必计较它是繁多还是简约。一般论述文章繁简者都认为辞以简为上;顾炎武则认为,文辞的繁简,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该繁的地方应该泼墨挥洒,该简的地方应该惜墨如金,此说可取。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宋·苏轼《答谢民师书》。辞:文辞。达:表述意思。不可胜用:足够用,用不完。这两句大意是:文辞能够做到达意的地步,文采和修辞手段已经足够用了。这里讲的是文辞与达意的关系,作者对“辞达”的内涵曾作过番精妙的解释,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着,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可见写文章能够做到“词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写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的好文章,又必须做到“词达”才行。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答谢民师书》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乌合:像鸟鸦一佯暂时聚合,常以“乌合之众”形容一群没有组织的人。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主题就像统帅;没有统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唐代的杜牧认为:“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王夫之是从反面论述这个道理。确实,文章如无主题,全文就失去了贯通的主,只能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文辞拼凑成文,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杂乱堆砌的文辞,就像乌合之兵样。因此,我们在动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先立意,先把主题确定下来,然后围绕着主题作文章。
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