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名言

31.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法国诗人 布瓦洛
32.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33.欲赋生来惊人语,必须苦下死工夫。

元·顾德润《(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二首》其一。惊人语:暗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这两句大意是:要想写出非同凡响、语言惊人的诗文来,必须孜孜学习,埋头写作,非苦下一番死工夫不可。不朽的巨著,传世的佳作,乃至一篇精采的诗文,数语惊人的名句,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学修养,没有刻苦的磨炼和写作实践,写不出惊人之作来。这两句话是深懂写作甘苦的经验之谈,可用以说明写作的艰苦性,无论对新、老作者都有教育意义。

元代学者 顾德润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二首》
34.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

唐·孙憔《与友人论文书》。辞:文词。意:思想,意义。工:工致。这两句大意是:文词必求高妙,意义必求深近,然后才能称得起是工致出奇的好文章。作者强调为文要在遣词、创意上下工夫。只有语言格调高超、陈言务去,文章义深意远,令人精警,才是既工又奇的绝妙好文。可引以作为衡量好文章的一种标准。

唐代文人 孙憔 《与友人论文书》
35.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宋·晏殊《浣溪沙》[青杏园林]。闲愁闲闷:指为无关紧要的事引起的愁闷,此指春愁。这两句大意是:忽而雨,忽而晴,春花自行凋落;莫名的愁思,莫名的闷气,白天的时间偏又那么长。这两句写春末夏初的景象及人们的心理感受。暮春季节,忽雨忽晴,春花纷纷飘落,人们为春归匆匆而感伤愁闷。“日长”本是春末夏初的自然气象,加了一个“偏’字,就显出了主观色彩。抒情主人公由于愁闷,很希望把日子快些打发过去,可是白昼偏偏加长了,这种无法排遣的“闲愁闲闷”也随着日长难捱而加深了。“自”“偏”二字,都有不为人们意志所左右的意思,不想花落而“花自落”,但求日短而“日偏长”。这种本无实义的虚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由此可见,适当地运用虚字,对增强诗文表情达意的功能很有帮助,学习写作者当仔细体味。

北宋词人 晏殊 《浣溪沙》
36.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宋·陆游《读近人诗》。这两句大意是:在形式上过分修饰雕琢,失去自然本真,本是文章的一大弊病;故意标新立异,追奇求险,尤其损伤文章的精神和内容。这是写作的经验之谈,很有见地,有志写作者应以此为戒。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近人诗》
37.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

清·袁枚《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其十一。横行:纵横驰骋。这两句大意是:不依照古人的法则,只是纵横自如地驰骋,自有风云雷电绕膝而生.这两句要求人们在写作时不因袭古法而要匠心独运,自出机抒,这样的作品就像风云雷电,具有强大的声威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注重创新的见解是可取的.

清代诗人 袁枚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
38.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清·袁枚《遣兴六首》其五。由来:从来。落笔:下笔。这两句大意是:由于爱美求好,我写作时从来都感到下笔是很困难的事,一首诗总要反复修改千次才觉得心安。袁枚和蒋士铨、赵翼号称“乾嘉三大家”,是当时诗坛盟主,可是他晚年写诗还要千百次修改,才觉得心安。此诗的后两句是“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意谓作品不经反复修改,就像没梳妆好的女子一样,不许步出闺阁,抛头露面,让人看见。由此可见袁枚创作态度的谨严,也可见写作中修改、锤炼的重要。

清代诗人 袁枚 《遣兴六首》
39.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孵(quē缺):欠缺。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40.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英国诗人和评论家 塞·泰·柯尔律治
41.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吊李翰林墓》
42.写作,就是自杀,但不是通过死亡。法国当代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
43.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4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指作者。观文者:指读者。披文:阅读、分析文章。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
45.智慧能使人写作,但创造历史的是热情。德国哲学家 费尔巴哈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