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五仪解》汉·王充《论衡·案书篇》。相割:相砍,相削。订:订正,交锋。这几句大意是: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这几句讲出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经过比较,通过考察才知哪把刀子锋利,哪把刀子不锋利,单凭主观的猜测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样,对立的观点,只有经过辩论交锋,才能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若只允许一方发言,不允许另一方辩护,或论辩双方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论争,都达不到交锋的目的。因此,~几句可借以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案书篇》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审,判断也。引,引用,使用也。要想判断弯和直,最好用绳子来衡量;要判断是非,就要按照圣人对事物的定义称谓来判断。(因为圣人对事物的定义反映了真相)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唐·吴兢《贞观政要》礼,是用来确定亲疏的标准,判断疑惑不解的问题,分辨事物的同异,明确事理的是非的。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战国·韩非《韩非子·观行》。须眉:胡须和眉毛,指面容。道:政治原则,理论体系。进惑:指是非。这几句大意是: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修面剃须;立身失去了政治原则,就无法辨清是非曲直。~以目失镜就无法刮脸剃须为喻,说明身失道就不辨是非的道理,强调了立身行道的重要意义。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观行》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