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睿《竹》。森疏:挺拔秀丽。玉质:喻美质。葱碧:青绿色。琅玕(1ánggān郎干):美石,此指竹色。这两句大意是:庭中的竹子挺拔秀丽,翠竹的美质透出寒意,竹子的颜色像美石一般,包着无穷的青绿。竹子从茎竿到枝叶通体皆呈青翠之色,诗人因而联想到“玉”,说竹是“玉质”;又由“玉质”联想到“寒”意;接着说竹中包蕴着的青绿尽是“琅玕”。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这两句诗的突出特色。可用来描写翠竹。
唐代诗人 王睿 《竹》清·董元恺《沁园春·青墩竹》 [十亩溪流]。漪漪(yī衣):水波起伏的样子。临:对。冉冉(rǎn染):渐渐。凌云:直上云霄。这几句大意是:看那翠竹抽长竹梢,拔高竹节,一丛丛面对水滨,随风像水波一样起伏;笼着烟雾,滴着露珠,渐渐地长高,直上云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凌云”的夸张也很自然,“漪漪“和“冉冉”两组叠字增强了表达效果。可用来咏竹。
清代词人 董元恺 《沁园春·青墩竹》唐·韦应物《对篁》。苞:指笋壳。这几句大意是:竹笋刚刚放绿,外壳乍破,带着嫩气的笋芽还在散着清香。竹叶含着露珠,渐渐舒展开来,不断抽拔成丛,一点一点地越伸越长。诗人对新竹初生的情形观察得很仔细,描写得很逼真。可用来描写新竹。
唐代诗人 韦应物 《对篁》唐·李赤《慈姥竹》。攒(zuān钻):通“钻”。虚声:指竹间风声。这几句大意是:野竹从乱石中钻生出来,竹丛含烟惹雾,掩映着江岛。翠色落于水波中使水色显得更深,竹丛间的风声过早地带来寒意。“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竹,颇有新意。可用来咏竹。
唐代诗人 李赤 《慈姥竹》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含:包。箨(tuò拓):竹竿上的叶子,俗称“笋壳”。帙(zhì治):书套。阴:同“荫”。这几句大意是:绿竹半包着笋壳,新拨出的竹梢刚高出院墙,竹色映照着书套显得幽暗,竹荫掠过酒樽,使人感到清凉。首句写绿竹初生,次句写新竹长高,三句写竹色,四句写竹荫,极有层次。古时书套呈深青色,经竹色映照而愈显青苍;古人常以竹叶浸于酒中,故诗人见竹荫而更感酒樽清凉。可用来咏竹。
唐代诗人 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南朝·梁·刘孝先《咏竹》。梢云:指竹销如云连成一片。耸(sǒng怂):高起,矗立。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徒:徒然。抱贞心:怀抱坚贞的操守。这几句大意是:竹子生长在荒野外,如云的竹梢高高耸立,无人赏识它的高节,它徒然自守坚贞的节操。首句言其处境凄凉,次句言其生命力旺盛,三句言其不受赏识,四句言其具有幽独的操守。这一片竹子处境凄凉却能“耸百寻”,无人赏识却能“抱贞心”,竹子分节,节与节之间是空的,可称竹心,诗中的“高节”与“贞心”既与竹子的这种自然特征吻合,同时又指人的思想品格。采用拟人手法咏竹,咏物而不粘滞于物,是这几句诗的突出特点。可用来咏竹,也可用来赞人。
南朝梁诗人 刘孝先 《咏竹》明·朱元璋《雪竹》赞美竹子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品质。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同事暗喻了诗人不屈服的昂扬斗志。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雪竹》见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娟娟:美好的样子。但:只要。令:使。会:将能。拂云:掠云,形容竹高。这几句大意是:被雨水洗过的绿竹显得美好洁净,小风吹来,飘散着缕缕幽香,只要使它不受到砍伐,将会见到高高掠云的长竿。诗人笔下的翠竹是可爱的,而“雨洗”可令竹“净”,“风吹”可送竹“香”,风和雨能使竹子更加喜人。“娟娟”和“细细”两组叠字,不仅加强了表达效果,而且传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希望如此可爱的翠竹不要遭到戕伐,并预想它长势喜人的情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可用来咏竹。
唐代诗人 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